【在人間】過去與未來之間

期數
3841
刊登日期
2017.09.29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01 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說到「存在」,便想到坊間通俗哲學讀本常說「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這話對嗎?很難一概而論,因為何謂物質?何謂精神?何謂存在?何謂意識?不同觀念都有不同解說。不先釐清定義,爭辯只會如廣府話說的那樣,是「口同鼻拗」,但要把定義釐清,又得面對定義必受不同觀念底牌左右,雞生蛋時蛋又生雞,爭辯便更難分軒輊。但不便爭論卻不等於無所適從,若對爭議各方多加認識而不心存偏頗,自能選擇較持平實在的結論。

我們現在慣說的「存在」其實有許多層次。正統本體論的「存在」是概念世界的終極高度抽象,因為其空間和時間都已盡行褪去, 於是便發生了極玄妙的現象:這概念我們都可意會,但它具體的形相則是人無法認識的。或問,世上有這種東西嗎?當然有。因為它超過人智慧的極限,人不可能盡知其詳,但不妨礙人深知其妙,於是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康德把它叫做「自在之物」,啟蒙主義者愛拿理性來批判它,只可能不著邊際,因為理性來自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離不開空間和時間規定。是以人接近這所謂的「物自體」,只能靠信仰和啟示,解決之道只能是正統學術和理性的聯姻。這正如蘇東坡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一樣。詩,飢不能食寒不能衣,詩性和韻味誰也看不到摸不著,但離開了它,人生便少了許多樂趣,世道也少了許多比實話實說更真確的味況。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即試圖用近代理性去敲本體論的門。由他這話開始,存在論的主角便由終極抽象的「存在」位移到思考和感覺的主體「我」身上,於是「我」所思所感的便不再是昔間大哲們念茲在茲的宇宙間一切概念的「始基」,而是每個人的「此在」。由是「存在」論便進入另一層次,引出強調「實相」的傾向。海德格爾成名之作叫《存在與時間》,把時間當作「存在」研究的突破口;雅士培異曲同工,著眼的是「空間」。這對曾經老友, 後來分道揚鑣的大哲由此把「存在」研究引到一個新境地,影響了現代思維的走向。

「我思故我在」的前提是人得活著才能思想,才知道自家存在。人只可能在兩個「不在」之間生存,這兩個「不在」便是生前和死後,人即「存在」於過去與未來之間。而每個人來到這世界,其實是插入已經由人類的活動在地球上建立起來的世界中,其生命只不過是 無限的歷史長河裡的一滴,都只可能在歷史打開了的空間和時間維度中的一個小截面中生活。從這角度看,傳統的本體論說「世事內在不會變異」(可理解如我們的古人說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便不無道理。因為和永恆相比,人生不過如白駒過隙,看起來「存在」便相對穩定。你不妨把正統本體論的「存在」看作是沒有歷史的隱藏的實體。但要思索這一點並不容易,只有當人們從歷史領域中隱退到抽象思辨時,才能觸及這隱藏的「存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