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委會舉辦南韓交流團 參考民主路上關社經驗

期數
3841
刊登日期
2017.09.29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01 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天亞社訊)香港一群教友到南韓交流, 認識當地教會在社會走向民主化的崎嶇路途上所扮演的角色。有參加者認為,香港人未來爭取民主需要更多付出。

「韓國正義和平之旅」交流團在八月十九至廿六日舉行,由香港的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與韓國殉教福者聖職修道會合辦。二十名參加者探訪了勞工、婦女、人權、傳媒以至教會改革等範疇的團體。統籌行程的梁運企修士表示,這是特意讓參加者全面地認識南韓教會, 特別是教友的社會參與。

此次交流團探訪的地方與以往的教會活動不同,尤其在出發前一週內,香港有十六位年輕社運人士被重判入獄,改變了參加者在南韓的心情。

參加者傅惠儀告訴天亞社:「我們透過新聞知道世越號慘劇和倒朴燭光集會,當我們羨慕他們能以和平抗爭,通過彈劾把朴槿惠拉下台時,我們並不知道在南韓,民主走到今日的階段,其實經歷了幾十年的抗爭與犧牲。」

見證韓國民主種子

京畿道南楊州市的牡丹公園是行程首站, 這個墓園埋葬了約一百六十位為正義和民主犧牲的烈士,當中包括自我犧牲者和遭國家暴力殺害的。首位埋葬於此地的全泰壹是在六十年代致力改善勞工待遇的年輕工人。

交流團也到訪了全泰壹曾在此工作的首爾和平市場,該處也是他在一九七○年一次示威被警察阻止後自焚的現場。這位年輕人控訴保障工人的《勞動基進法》未被執行,並呼籲「不要讓我白白死去」。此舉在當時喚醒了很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工人和學生,並因他而團結起來。

此外,交流團也認識了二○一四年成立的教友組織「天主教和平共同體」。團體是為回應當時日趨惡化的社會狀況而成立。

那些現年四十多歲的成員,他們在八十、九十年代活躍於學生或青年運動,而且決志繼承在一九八八年為公義輕生的教友大學生趙成晚的精神。

這些成員在青年時期所灌注的民主信念, 並未在他們進入職場或婚姻生活後減弱,反而日益堅定。

梁修士說,犧牲並未帶來即時的政治改變, 他們是民主的種子。南韓教友朴順姬又說:「民主是以血來滋養的。」

朴順姬自六十年代中投身於勞工運動,是韓國公教職工青年運動的初期成員, 現領導「天主教正義具現全國聯盟」。聯盟是團結各天主教社會運動組織的教友運動,實踐建設地上天國的使命。

她說:「因為教會走得太慢,我們要做帶頭的角色。」

參加者反思維護人權方式

由聆聽三年前世越號沉沒海難犧牲者父母的分享、參與南韓慰安婦的示威,以至探訪多個教友組織和正義具現司祭團,交流團成員有不少反省和想法。

傅惠儀發現:「到今天,即使新總統帶來了希望,南韓社會仍存在很多嚴重的問題。」

正委會幹事孔令瑜對天亞社說,探訪的團體較多分享各自的抗爭方式,這些方式都是香港人較少接觸到的。

她續說,「世越號難屬的堅持及其與社運連結在一起的力量,在二○一二年香港發生南丫島海難後並沒有出現」,這開闊了大家對社運抗爭的思考。

看到韓國人數十年來獻身爭取民主,孔令瑜表示今天在香港短暫地失去自由,如監禁,相對於他們生命的付出,可能是微不足道,但彼此的社會文化實在很不同。

她認為:「未來我們要付出更多,代價會更大,我們要有此心理準備。在我們的有生之年, 未必能看見民主落實於香港,唯有一代一代人的付出,才有機會見到成果。」

梁修士目前也面對兩宗訴訟,都是涉及反對在濟州島興建新海軍基地的抗議行動。他對香港市民爭取自由和權利的努力抱有同感,但他感到所用的方式太「簡單和被動」。

他認為:「是時候意識到,我們想要爭取甚麼,它的意義愈大,犧牲也會愈大。」

修士引述聖保祿宗徒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他並邀請因著香港社會日漸被黑暗籠罩而困擾的教友, 反躬自問,誰能剝奪我們的權利? 誰能壓迫我們的自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