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靠廉價勞工堵塞福利缺口?
香港政府再次尋求引入更多外勞,這一趟是為老人院舍工作,而可悲的是, 這是為補救相關公共服務基礎配套的不足。
再一次, 政府期望繼續以低廉工資去提供最低限度的基礎服務──一種不用承擔義務、任何時間都可以中斷的服務。
外籍家傭一直填補了服務行業上的缺口, 既便宜又有效地提供多方面服務,包括照顧老幼;而政府只須付出最低成本去提供有限支援、準備工作或職業安全措施。
政府注意到若過於依賴菲律賓和印尼這兩個「廉價勞工」的來源地確是一大隱憂, 故曾嘗試從孟加拉和越南引進外勞,但效果不彰,現在開始把目標轉向越南;而面對退休人士數字上升、勞動人口下降這人口老化趨勢,解決問題更是刻不容緩。
有關方面建議為願意來港照顧長者的人士提供培訓,這顯示安老服務人手不足的情況迫在眉睫,這困難需要社會共同面對。然而政府仍是一貫地把培養社會勞動力量的責任推向外勞輸出國,更具體地說是外勞本身。
政府或會期望提供老人院舍服務的人士靠著其熱誠和專業自豪感,提升工作技能;或倚賴本地專業人士的慷慨襄助,自願投身安老服務。但眾所周知,沒有一個行業能夠急就章去培育大量的技術人才。
但對於工人的福祉,政府卻似乎不大關心──無疑,大量求職心切的人會投身這行業,而金錢誘因或可玉成其事,可是,在這關乎人類福祉的商業行動,必須於某個階段注入人性幅度,以凌駕功利的考量。
政府至今未能清楚辨明外勞是新移民抑或只是勞工,因而堅持把他們歸類為家傭,拒絕給予他們適用於工作地點的保護。
社會人士對勞工的定義各有不同,卻少有談及新移民;「新移民」這詞彙在現今世代更具貶義,而像香港這樣的城市對新移民帶來的發展貢獻亦很快拋諸腦後。社會不太歡迎這些「低成本」外勞,很少人會對他們心存感激,更遑論要承認他們有份推動整個香港發展。
楊鳴章主教七月中主持特別為移民奉獻的彌撒,提醒香港人記得他們的貢獻並表達出對他們的感激與歡迎,同時也呼籲政府和廣大社會要倍加積極體現這份感激之情和好客之道,讓所有離鄉別井的移民工感受到在香港工作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