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不做不休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依五 1﹣7
答 唱:詠 80
讀經二:斐四 6﹣9
福 音:瑪廿一 33﹣44
自天主創世以來, 受造物便與祂結下不解之緣。祂以行動表達關顧,主動提供一切的恩寵和助佑,讓祂所造生的人類自由地分享生命、愛與和平。可惜從舊約聖經記載中,我們得知上主選民不堪的過去經歷。從原祖開始,人便太忽略魔鬼的纏繞及誘惑,不斷受牠蒙騙,因而重蹈覆轍,墮進幽暗罪惡之徑;因濫用自由, 而喪失自由。他們反覆重演的歷史,充滿著不和、埋怨、內鬨、鬥爭、分裂、散居、復仇。雖然曾經各支派人口增多,卻始終興起不來,是否咎由自取?
上主實在亦從未間斷地,委派他們當中一些賢能之士,作他們的聖祖、民長、君王及民間領袖,以求導引他們, 管束他們。這些懷著堅強信德的偉人, 如亞巴郎、梅瑟、若蘇厄,在謙厚忠誠中,仰賴聽從上主,勇敢積極面對人民,處理他們的申訴,陪伴他們迎接上主的祝福,走向預許之客納罕地。上主允許他們立國及選任君王的要求,以求更團結地抵抗外侵。可是自達味和撒羅滿王以後,便再後繼無人,還分裂成南北兩國,削弱自己的實力,違反立國的初衷。從此,以色列家長期的苦難亦正式展開。他們背信棄義,貪權奪利,讓外族更有機可乘,入侵佔領。於是經歷了受到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帝國的統治,再沒有自己的君王,不僅作二等公民,甚至曾被流放異鄉。
不論順境逆境 能善享上主祝福?
上主始終沒有離棄他們,依然多番召選大小先知代祂發言,一方面追討違背盟約的公道,同時亦施以憐憫與警戒,糾正他們,盼他們痛定思痛,回心轉意,並賜他們新的希望。選民卻只懂迷失於懷緬和懷疑中,命運也掉在交替地興衰的鄰近王國手裡。如此,不但錯過接受救恩的時機,更親手摧毀它們; 可幸天主仍能扭轉乾坤。過了七個世紀,到了耶穌降生成人的年代,以色列家已經輾轉落在羅馬帝國手上。
不過上主最為關注的事情,更是每個人無論在順境或逆境,能否善享祂的祝福、善用祂的恩賜,群體生活中又有否彰顯真理與仁愛。在社會環境方面, 以民從一個遊牧的生活方式逐漸轉變; 有了固定的土地,可農耕定居。葡萄美酒自古以來便是人間所好,因此葡萄園亦是理想的投資。後來隨著政治動盪, 社會風氣腐敗,經濟不穩,貧困的農民只好賣掉土地,再從地主租用回來,成為了園戶租客(tenants)。園主必然乃富貴人家,上流社會人士。他們形象不佳,大多剝削勞工;因為有太多土地的緣故,亦不常見出現在各葡萄園內。
因此當耶穌繼續以葡萄園作背景, 接著講出「園戶的比喻」時,在場的聽眾們都很熟悉那種處境,並容易產生投入感。這些聽眾包括正在與耶穌鬥智的司祭長和長老,以及來自已經散居各地的以色列家平民百姓。他們前來耶路撒冷,是為了準備過「逾越節」。
故事中對立的角色,當然是家主與園戶。民眾本來會自然地傾向同情園戶那方,因為他們平常都在受氣。家主不用動一根指頭,已在收取豐厚利潤。可是耶穌的比喻裡的家主,卻不是橫蠻無理,更是不斷在容忍的受害者;反而園戶的行為像流氓,為了拒絕付租,竟然再三以不法方式,兇殘對待家主的僕人,甚至一不做二不休,消滅他的繼承人,殺害他的兒子,謀奪他的財產。
因此,當耶穌詢問司祭長和民間長老,應該怎樣處置歹惡的園戶時,所有旁聽的人都在等著一個精警的答案。司祭長和長老們本來就偏幫有錢人的,加上這案情更是簡單清楚,於是便不加思索,直接說出十足公正的判詞來。「要凶惡地消滅那些凶惡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按時給他繳納出產的園戶。」(瑪廿一41 )他們完全不為意耶穌的佈局內容,也就這樣中了耶穌的計,在公眾面前,自我狠狠地審判了。
其實依撒意亞先知早已譜過一首《葡萄園的愛歌》,那裡藏著最大的提示。上主悉心開墾一片肥沃的土地,願意打造一個葡萄園,精心選配幼苗、建立優良環境和設施,當然是為了出產好葡萄,即世世代代忠信的以色列民。可是他們偏偏要成為野葡萄。「祂原希望正義,看,竟是流血;祂原希望公平, 看,卻是冤聲!」(依五7)在這個熟悉的主題中,既然家主乃上主,葡萄園是以色列家,那麼應該很容易聯想到, 園戶就是那些上主所委託,負責照顧和栽培以色列家信仰的人,即司祭長、經師和長老他們自己吧。奈何這份意識就是不強,故此沒有注意到。給耶穌說穿時,他們可更憤怒了,但民眾又未必會反感,因為所針對的是沒長進的領袖們。
拒絕天主 到頭是拒絕自己
懂得評理,不代表自己有理。有時真的要小心於自己盲點上的大小動作。不然在正義凜然的演辭下,其實暴露更多自己的醜陋。當別人聽到自打嘴巴的講道、分享及見證,只會更生厭惡反感;幫不了宣傳福音,反而使人質疑, 真正的信仰怎會結出腐爛的果實。
拒絕藉著他人領受天主的旨意,就是拒絕天主,到頭來就是拒絕自己。拒絕去聆聽、反省,拒絕接觸內心的漆黑陰影,就是拒絕更新、皈依、迎接希望與光明。反思舊約的教訓,不是為恥笑貶低猶太人,我們相信那屬於啟示的一部份。不過隨著基督耶穌的來臨,救恩史已經進入新約的階段。天主的救贖工程,不論受到多少挫折阻撓,祂還是滿懷決心,不做不休。我們是否真正開放去迎接天主的聖言,接納天主聖子的來臨和救贖?還是拒絕祂,要祂消失於生活裡,依然故我地囚困在舊約時期的封閉態度?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