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晤意國禮儀週參加者:禮儀改革 不可逆轉

期數
3843
刊登日期
2017.10.13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15 日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教宗方濟各八月廿四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禮堂,會晤意大利「全國禮儀週」(第六十八屆)參加者,以下是當日致詞,由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和台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合譯中文稿——編者

親愛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歡迎大家!我也同時感謝主席Claudio Maniago蒙席值「禮儀運動中心」成立七十周年向本屆「全國禮儀週」致詞。

在教會歷史中,尤其在禮儀歷史中,是一段重要時期,期間發生的事件,影響深遠。正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不可能被遺忘,它引進的禮儀改革也必為後世所傳頌。

「大公會議」與「禮儀改革」這兩椿事件直接相連,並非事出偶然,而是準備已久。所謂「禮儀運動」,以及教宗們就教會的(禮儀)祈禱所面對的困難而作的回應,均可茲證明。既見到了有某種需要,縱使未能即時找到答案,畢竟也要起步向前。

我想起教宗比約十世:他頒令重整聖樂、重振主日慶典,並成立一個全面革新禮儀的委員會。他深明這項工作何其艱巨,且須持之以恆,故此他本人承認:禮儀就如一座建築物,需經歷多年時間洗滌頹風老態,方能重新在莊嚴與和諧中閃耀。

啟動這項改革的,是教宗比約十二世。他發表了《天人中保》Mediator Dei通諭,並成立一個研究委員會;他也對「聖詠集」的版本6、縮短聖體齋、《聖教禮典》(Rituale)採用日常用語,以及對逾越節守夜禮和聖周的重要改革,作出具體決定。在這推動力驅使下,隨着其他國家的榜樣,「禮儀運動中心」在意大利興起。它由關顧天主子民的主教們領導,並由熱愛教會及禮儀牧靈的學者來啟發。

其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使教會這棵樹開花結果。《禮儀憲章》的改革路線,回應了真正的需要以及對更新的具體期望:藉慶祝奧蹟而生機蓬勃的教會所需要的,就是富有活力的禮儀。這就是說:以革新的方式來表達在祈禱中的教會歷久彌堅的活力,要刻意地使「信友參與這信德的奧蹟時,不要像局外的啞吧觀眾,而是要他們藉着禮節和經文,深徹體味,且能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這神聖行動」(《禮儀憲章》48)。當年,真福教宗保祿六世解釋剛起步的禮儀改革時,便重申了這一點:「要留意,教會有權要求、推動及鼓吹這「祈禱的新方式」,藉此使她的屬靈使命獲得更大進展⋯⋯;這『祈禱學校』即將開展,我們切勿遲延,務要首先成為它的門徒,繼而成為它的支持者。」

大公會議所依循的方向,是按着「保持優良傳統,並同時開放合法進展的門戶」的原則(參閱《禮儀憲章》23),並以教宗保祿六世頒布的禮書來落實執行。這些羅馬禮的禮書獲出席大公會議的主教們欣然接受,一直在全球通用,至今已接近五十年。各地主教團仍在跟進這些禮書的落實使用。誠然,單靠改革禮書,未足以更新心態。按梵二的法令而改革的禮書,已啟動了一個過程,但須假以時日,並需要忠誠的接受、執行上的服從和有智慧的主持方式:首先是對聖職人員而言,其次也是對其他職務人員、領唱員以及所有參禮者而言。的確,我們知道,牧者以及信友的禮儀培育是一項常要再三面對的挑戰。教宗保祿六世離世前一年,於樞密會議中對樞機們說:「時候到了,要摒除一切致命的分裂趨勢,並按照大公會議合理和富啟發性的準則,完整地執行「我們」透過投票贊成的改革。」

今日,我們仍須朝這方向努力,特別要重新發掘決定禮儀改革的理由,要克服對禮儀改革毫無基礎或流於表面的瞭解、片面的接納,以及扭曲改革真相的做法。我們不要徘徊於重新考慮禮儀改革的各項選擇,卻要更透徹地明瞭禮儀改革的基本原因,有需要時也借助歷史文件,並吸納禮儀改革富有啟發性的原則,以及遵守禮儀改革的規則。既有這些訓導和這漫長的過程,我們憑着訓導權威可以穩當地肯定:禮儀改革是不可能逆轉的。

按照教律,宗座及教區主教受託去推廣和守護禮儀。今時今日,這職務和權威更是任重道遠;全國及教區的禮儀牧靈組織、培育機構及修院亦須參與其事。在意大利禮儀培育領域中,「禮儀運動中心」倡導禮儀發展,成就斐然,其中表表者,就是每年舉行的「禮儀週」。

回顧以上過程之後,我願意淺談你們這幾日反省的主題:「為富有活力的教會提供生活化的禮儀」。

禮儀是「生活化」的,因為基督是活生生地臨在的:「他以自己的死亡,消滅了我們的死亡,並以復活,恢復了我們的生命」(復活期頌謝詞(一))。如果沒有基督奧蹟的真實臨在,就沒有禮儀活力。正如沒有心跳,就沒有生命,同樣,如果沒有基督的心跳,就沒有禮儀行動。事實上,界定「禮儀」的,無非就是耶穌基督透過神聖標記所履行的司祭職務,亦即他交付自己生命的奉獻、一個直至在十字架上伸開雙手的奉獻。這司祭職務恆常地透過儀式和祈禱而臨現, 最顯著地臨在於他的聖體聖血,也臨在司祭身上、臨在於天主聖言的宣講,以及臨在於因主之名共聚祈禱的會眾當中(參閱《禮儀憲章》7)。在那不可見的奧蹟的眾多可見標記之中,其一是祭台;它象徵基督活石, 為人所擯棄,卻成為角石;藉着它, 我們才得以心神以真理向生活的天主呈獻屬神的敬禮(參閱伯前2:4;弗2:20)。所以,在我們的聖堂,祭台應是整個信友團體注意力集中之處; 祭台被奉獻、被傅以聖油、被奉香、被親吻和被致敬;祈禱的天主子民──司祭和信友──都注目祭台,朝向祭台,祭台召集神聖的會眾圍繞着它;放在祭台上的,是教會的奉獻、由聖神祝聖為基督祭獻的聖事;從祭台所共享的,是生命之糧、救恩之杯,為使「我們在基督內成為一心一體。」(感恩經第三式)。

禮儀是教會全體子民的命脈所在。按其本質,禮儀實在是屬於「民眾的」(popular),而非由聖職人員所壟斷;正如「民眾的」(popular) 這詞彙字源所示,禮儀是「為」民眾的,也是「來自」民眾的行動。正如許多禮儀禱文所覆述,禮儀是天主為關顧他的子民所親自實現的行動, 但它也是天主子民的行動;他們聽到天主發言而作出回應、讚美天主、呼求天主,並領受自神聖標記流溢出來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和慈悲之泉。教會於祈禱時召集所有用心聆聽福音的人,一個也不能少,無分大小尊卑、貧富老少、健康或病弱、義人或罪人。按照天上禮儀的圖像(參閱默7:9),有「一大夥群眾,沒有人能夠數清」。在基督內,禮儀會眾超越年齡、種族、語言、國籍等界限。禮儀的「民眾」範疇提醒我們,禮儀包羅一切、不排除任何人、促進萬民的共融,但不會劃一地樣版化,因為禮儀邀請每一位,各按其聖召和特質,各司其職,以建樹基督奧體:「感恩祭不是『為我(個人)』的聖事,而是眾人的聖事,使眾人成為一個身體──天主的神聖子民」。所以,我們不要忘記,禮儀首先要表達的,是全體天主子民的「虔敬之情」(pietas)。這「虔敬之情」又以我們稱之為「民間敬禮」的熱心善工和敬禮加以延續;我們應對「民間敬禮」加以欣賞和鼓勵,但須使之與禮儀配合得宜。禮儀是生命,而不是一項要我們明瞭的概念。事實上,禮儀引領人活出「入門(聖事)的經驗」,是思想行為的徹底改造,而不是徒然積聚個人對天主的概念。禮儀崇拜「首先不是一端要我們明瞭的教義,也不是我們要做的儀式;它固然兩者都是;但它與這兩者大有分別: 禮儀是我們信仰旅途上生命與光明的泉源。」

禮儀與靈修反省也有分別。禮儀「其實是進入天主的奧秘,讓人被引領到奧秘那裡,並處身在奧秘中」。談及天主存在是一回事;感受到此時此地,天主正按「我是誰」(我是我)來愛我,又完全是另一回事。在禮儀祈禱中,我們經驗到共融,不是抽象的思想,而是一項經由天主和人類、以及基督和教會的行動,所標示的共融。無論我們有沒有加以解釋, 儀式和祈禱(參閱《禮儀憲章》48) 本身就是基督徒生活的一所學校;它向所有人開放,要求人張開耳朵裡、眼睛及心靈,去學習作為耶穌門徒的聖召和使命。這與教父們所講授的「釋奧教理」是一致的。《天主教教理》按今日禮書的內容和儀式,來闡釋感恩祭及其他聖事和禮儀時,便是採納了教父們的「釋奧教理」。

唯有與基督結合,成為一個生活的存有,教會才確是活生生的。教會是生命的孕育者、是母親、是傳教士。她常外出接觸鄰人,她關心為他人的服務,而不追求那使她絕育的俗世權力。所以,慶祝神聖奧蹟時,教會常想起那位唱出「讚主曲」(Magnificat)的貞女瑪利亞。在瑪利亞身上,「就像在一幅清晰的影像上,教會欣然瞻仰着她自己所期望完全達成的境界」(《禮儀憲章》103)。

最後,我們不要忘記,按其「大公性」,教會在祈禱上的豐饒並不止於羅馬禮,因為羅馬禮雖然應用最廣,卻不是獨一無二的。同一聖神的氣息,使東西方禮儀傳統在「至一教會」的祈禱中,和諧一致地代表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去光榮天父和實現救恩。

親愛的兄弟姊妹,感謝你們到訪,我也鼓勵「禮儀運動中心」諸位負責人,繼續堅守抱負,不忘初衷: 為天主神聖子民的祈禱服務。事實上,「禮儀運動中心」一直以來廣受好評,是由於你們悉心關注禮儀牧靈、忠誠遵循宗座及主教們的指示, 而且得到他們的支持。在意大利眾多教區舉行「禮儀週」的豐富經驗,連同《禮儀》(Liturgia)期刊,都有助推動堂區、修院及修道團體的禮儀生活更新,當中既不乏辛勞,亦有欣慰!今日,容我再次向你們提出一項要求:請你們繼續委身,幫助已晉秩職務人員,以及其他職務人員、領唱員、藝術家和音樂家,衷誠合作,好讓禮儀真正成為「教會行動所趨向的頂峰,及一切力量的泉源」(參閱《禮儀憲章》10)。懇請你們為我祈禱。謹此衷心給你們頒賜宗座遐福。

註釋版見禮委會網頁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