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徒建築師張俊堅 談復修小堂建築延續福傳精神

期數
3843
刊登日期
2017.10.13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15 日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信徒建築師張俊堅走訪西貢已停用的小聖堂,以其專業參與建築物的復修與保育工作,藉活化與保育,期望重踏早期傳教士的傳教點,延續他們的福傳使命。

他於本年參與蔡惠民神父發起的復修及活化西貢小堂計劃,「這些小堂是早期傳教士抵港後落腳的地方,甚具歷史價值」。張俊堅九月廿六日說:「敬佩傳教士的精神,當年沒有車輛代步,須坐船或徒步上山數小時才抵達傳教點,但他們在艱難時仍甘願到港傳教,令我很想透過復修小堂去重拾昔日的歷史」。

目前在西貢約十餘間已停用的小堂,部份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歷史建築,建築年份大部份已過百年歷史,最悠久的達一百五十年, 他指小堂屋頂多以中式瓦頂的建築設計,樓底兩層高,聖堂旁附設學校,以便傳教士管理和辦學。

他舉例指位於深涌的三王來朝小堂門外寫上「公民學校」;西灣的海星小堂毗連設有學校; 小堂內的陳設,祭台大多緊貼著牆壁,祭台前設有聖體欄桿,這是梵二前舉行拉丁文彌撒的禮儀擺設。

他考察小堂時,發現有些聖堂瓦頂被大樹倒下而擊穿;亦有小堂自十年前停用後,因日久失修令損毀情況愈來愈嚴重,尤其受颱風影響後, 建築物結構的安全性更堪憂。

中學時就讀香港華仁書院的張俊堅於中四參與信徒團體「基督生活團」,在香港大學建築系取得學士學位後,便負笈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的麥金托什建築學院(Mackintosh School of Architecture)修讀碩士課程,返港後於二○一一年在私人公司從事古蹟建築保育的工作達六年。

回想在英國攻讀碩士時,他說其畢業作品模擬在葡萄牙波多建一所以聖依納爵靈修為題的避靜院,當時他的夢想是「將來成為建築師,能進行與聖堂相關的建築」。

去年底,他因公司裁員而離開,當時他未有立刻找工作,反而選擇參與復修及活化西貢小堂計劃;同時籌備信仰歌舞劇,並繼續與信徒樂隊「AMDG」推動宗教音樂。

他認為天主現在正讓他實現大學時設計避靜院的夢想──要他先放下全職工作,俾能騰出更多時間推動福傳,「我感到現在自己猶如香港的『信徒傳教士』,希望以保育建築的經驗,為教會做點事」。他現在更真切體現到中學所強調的華仁教育精神(Men for and with others),「不是為自己利益而生活,而是為他人而活,並走進人群與他人同行」。

這一年所作的選擇,他承認與過去參與的聖依納爵靈修和基督生活團不無關係。「基督生活團希望成員把生活層面與基督信仰緊密地結合;而過去所做的聖依納爵神操,使我深刻感受到天主對我的愛,因此我願意以自己的才能,為主做事」。

復修西貢小堂的路很漫長,他指現今仍屬起步階段,要達到「再踏先賢路、永續傳教心」暫時仍是個夢想,但他也寄望有日把西貢小堂復修成為朝聖路,「成為教友祈禱、為行山人士休息或觀賞教會傳教的歷史展覽,並為青年提供露宿或避靜用途的地方」。(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