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協】我心目中的國民教育

期數
3843
刊登日期
2017.10.13
作者
徐錦堯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15 日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我於一九八四年出版了一套六冊的國民教育叢書,它有兩個版本:香港版名為:《蛻變》、《成長》、《群居》、《探索》、《修身》、《新民》;台灣版的書名是:《蛻變》、《發展》、《群己關係》、《倫理之路》、《身心成長》、《現代公民》,供中一至中七學生用。一九九五年又主編了一套卅三個單元的《香港情、中國心》叢書,供小五至中七學生用。當時我泛稱這兩套書為倫理教育、德育、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因為我相信倫理、道德、公民、國民必須彼此配合,互為表裡;公民和國民是外表,倫理和道德是靈魂。

使一個人成為負責任的、成熟的國民的要素,是倫理和道德。即使最好的制度如民主等, 都必須有倫理和道德作基礎。因為道德可補民主的不足,而民主卻難填道德的空白。沒有道德, 最好的制度都會走樣、褪色、變調,成為野心家謀取私利的工具。

許多人以「民主」為無上價值,為了它可以犧牲一切。他們最引以為榮的口頭禪是:「民主不是完美的,但它是所有制度中最好的制度。」為了這個「民主」,中東的人民十多年來還未能從追求民主的「顏色革命」惡夢中恢復元氣。最民主的美國選出來的總統特朗普,曾經是,亦仍然是世界的驚嚇。《信報》二○一七年八月十二日的社論標題赫然是「美國北韓玩火將誤盡蒼生」,而這兩個國家,一個是獨裁的,一個是民主的!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文明或民主的國家所引起。香港人趨之若鶩、貌似文明的日本,卻曾經帶給中國無比的苦難,包括強迫中國簽下足以亡國的馬關條約和《二十一條》、以中國活人做各種細菌戰的實驗、南京大屠殺等等。今日他們也正在用「民主」這手段,去讓他們重新整軍經武! 

我擁護民主,我寫的國民教育叢書就是要推動民主。但我心中的國民教育必須具備三大要素:

一是包容性。國民教育的內容要建基於聖經、中國文化、其他國家的文化、其他宗教的優點,也要吸收人文科學(如心理學和社會學)所發現的客觀規律。德國哲學家Max Müller 說得好: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只知其一,一無所知)。世界的亂源之一,就是那些「只知其一」而強迫別人絕對跟隨的強權或「有識之士」在興風作浪。莊子說:「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束於教也。」知識也可以使人盲目。

二是完整性。神學上有所謂「神聖就是完整」(Holiness is wholeness),所以完整的國民教育,應能培育出完整的國民,他「扎根信仰、熱愛家庭、投身社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注目永恆」。這裡的「信仰」包括各種宗教和文化; 「永恆」指今生和來世,以及地球的永續發展。我認為一切不顧整體而只針對局部的發展,都是對全體的傷害。例如,如果你認為民主很重要, 於是只知推動「民主」,卻忽略了「民生」,那這個國家一定問題叢生。

三是互補性。我不相信「絕對」,所以我不單反對惡霸,也反對善霸、宗教霸、自由霸、民主霸等。因為一切「霸」都是自我中心的,只能為世界帶來災難。所以在面對不同時,只有一個方法:「求同存異」,甚至學會「肯定自己、欣賞別人;學習別人,豐富自己」。

我想用一個小經歷來說明我的主張。有一次我在國內跟一位宗教局局長談話,我說,我不知道共產黨最近有沒有改變,但是天主教卻改變了很多。梵二後的教會已經能夠向基督新教學習、向佛教學習、向無神主義者學習。局長問我學甚麼?我說,我向基督新教學習聖經,向佛教學習靈修,向無神論者學習怎樣建設地上的天國。但我隨即聲明,我向他們學習不是要做牧師、做和尚,或放棄宗教。我學習,因為我要在天主教的禮儀傳統上多點重視聖經,並在天主教的解經學上引進基督新教的視野;在西方的靈修傳統上, 也學習東方靈修;在建設天上天國的同時,也不忘建設地上的天國。這樣才可讓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更立體的、更健康的「神父」。 

香港中國神學協會供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