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心傳

期數
3844
刊登日期
2017.10.20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22 日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傳教節(甲年讀經) 

讀經一:依二 1﹣5
答    唱:詠 98
讀經二:羅十 9﹣18
福    音:瑪廿八 16﹣20 

自一九二六年以來,普世教會嚮應教宗庇護十一世的呼籲,為著同心合意肩負傳播福音的使命,每年十月最後第二個主日慶祝傳教節。

此節日可更貼切地稱之為世界使命主日(World Mission Sunday),因為受洗成為基督徒,便接受同一的使命及派遣,目的不只是為了教會的擴張, 使其規模龐大,那只是福傳指標之一而已。這項神聖使命的重要精神,在於呼喚每一個皈依基督的信徒,首先繼續接受已經相信的福音,不要半途而廢。並且在互相砥礪下,繼續努力把福音信息化成生活內涵,透過日常與世界的接觸傳遞出去。就是簡單的愛,真摰的情, 踏實的生命,穩存的希望。天主的計劃絕對不是打造政治的版圖;建國設軍並不能保障每一個人民平安,及活出人的尊嚴與自由。天國心靈的福利卻是無盡的,信仰帶來的安憩時常可送達心裡。 

時移世易,傳揚福音的氣勢不再因古舊的世界觀而存有侵略性,不帶著強烈的優越感去開化認為缺乏文明的「可憐人」。強行改變他人的生活文化和洗腦式地灌輸教條,並不再能傳揚福音。狹隘把信仰表達方式固定在一個時空及自定的框架上,可能只是在防守著一個愈來愈僵硬的宗教圈子。信仰卻是靈活的,經時代考驗的傳統,於聖神光照下充滿生機。不斷更新的教會訓導回應著時代的徵兆,指引我們在當時當地履行福傳使命的心態。當今世代的人崇尚自由的抉擇,亦抗拒那種強硬的方式。高壓和硬銷的弊端是一旦傳道人員沒有身體力行,甚至被發現犯下缺失,就更如自打咀巴,動搖求道人士的信心,導致他們否定在心中基督福音的價值。我們要宣傳的不是這個教會本身有多行,或是信主以後自己多麼完美;需要的行動卻是誠意地分享信仰所賦予的人生意義, 並帶出天主的真不在於人的優劣。正是人的乏善足陳,更顯出天主的偉大,尤其在我們不足之處,流露祂的慈善與仁愛。 

沒有完整的愛 也不用留在遺憾囚室

沒有幾個人能自小便得到完整的愛。但缺不一定只會成憾。被困在遺憾的囚室內,往往覺得是命運安排得不夠均勻。別人有的為甚麼偏自己沒有;家境是別人的美滿,際遇是別人的順遂。一位生命勇士卻以福音精神,在珍惜生命及相信親愛之中作回應。這位五十來歲曾經因姦成孕的女士,能夠大量地寬恕毀她一生的人,還說她比較幸運,因為得到一個女兒,現在還添了兩個可愛的外孫。她反而憐憫那個向她施暴的男人,因為他完全不知道此事,亦沒法享受這個家庭。

還有很多細膩地演繹著藏有福音精神的人間小故事。一位中年男士帶著他的父親到餐廳吃飯。只見打扮整齊的老人,其實已不太能控制自己的動作;食物掉到四周,衣物都給弄髒了。兒子卻若無其事,完全沒有表現出任何尷尬, 還輕鬆地替老父擦嘴角,再帶進衛生間清理。這位男士為在場的人上了一課: 當真誠自然地因愛而做出一般人不會做的事情,原來會把生命的無奈扭轉, 從而看見光明與希望。至於有關患嚴重自閉症的青年和他爸爸的溫情互動,與及唐氏綜合症女兒親吻媽媽的溫馨畫面…不要只以為他們多麼不幸,需要支持及代禱;他們正向世界大力宣告愛的福音。在網路通行的時代,天主的道就是這樣經常見證於上傳的生命故事裡,藉著分享能推動「信起來」。

 滿佈殘缺的世界 找出聖神的空間

天主一直在滿佈殘缺的世界上, 找出聖神的空間,讓美好的事情能夠繼續發生,恩寵可以如祂所願實現。縱然意外的打擊使我們意志消沉,所造成的陰影籠罩著我們,如同墮進絕望和死影下;但又怕踏出腳步,在畏懼退縮中唯恐再度受傷。此時,藉著別人勇敢和勵志的故事,聖神悄悄向我們展現希望與生機。信仰天主包括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正因如此,基督的福音告訴我們, 世界需要天主的救援和聖化,邁向永恆的天鄉。

世上每一個人都有這份潛在的能力,經過別人的提點,透過接觸天主臨在世上的痕跡而認識祂、相信祂。信仰天主的過程,就是從自己追求的東西, 逐漸轉向追求天主的東西,繼而再由追求天主的東西,再轉向追求天主。降服於天主的愛,是一種釋放。靈魂向祂點頭,願意更徹底地信任祂。然後,天主的聖言會聽,天主的聖意會從。不是沒得選擇,不是無法反抗。只因在信和愛中建立的身份內,福音成為動力,使聽從形成一種希望的態度。

甚麼是福音態度? 

福音的生活態度本來已經滿佈人間。親子互愛就是福音態度。犧牲自己成全他人,也是。寬容亦是福音態度。愛的教育,也是。能謙虛中自信是福音態度。知己交心,也是。看破紅塵是福音態度,步入紅塵也是。還有:懂得欣賞是福音態度,容易滿足是福音態度, 放下過去是福音態度,勇敢向前是福音態度,誠實面對是福音態度,安於有限是福音態度,選擇正向是福音態度,輕鬆坦然是福音態度。

耶穌在世一生都以上述的生活態度, 親身示範美好的音訊( g o o d news);祂整個救贖功程的表現皆是福音,尤其在面對受難時的精神和態度。我們傳教不僅是陳述耶穌的生平,和祂死而復活事件的經過,更重要的是傳遞出基督更全面的真實性。這樣祂的名號才更為當今世人有意義,祂的福音才更會引起和應。

•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