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五百周年  本地教會人士談合一的展望

期數
3845
刊登日期
2017.10.27
作者
蔡惠民、蒲錦昌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29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引言:天主教會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聯合組織「神學對談小組」於九月廿八日假教區中心舉辦教會改革五百周年講座。本版輯錄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校長蔡惠民神父和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蒲錦昌牧師的講稿,由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供稿。——編按


 

 合一的展望   蔡惠民

 與五百年前相比,我們今天距離合一的目標已經接近了許多。教會的合一已經開始。二零一七年與一五一七年不同,我們不再是行走在兩條分離的道路上,而是行走在合一的道路上。

過去的幾十年中,感謝天主賞賜我們在合一運動的道路上已經有許多收穫。

這些年頒布的一些重要文件為彼此之間的接近作出見證(《利瑪文件》、《主的晚餐》、《有關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及其他)。

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福音教會和天主教會的基督徒今天不再視彼此為對手和競爭者;而是兄弟姐妹;他們共同生活、工作和祈禱。為此我們應當感恩。

教宗將合一運動稱為「恩寵的交流」。我們既是給與者, 也是接受者。我們應當,正如《伯多祿前書》所說,「依照自己所領受的神恩,彼此服事」(伯前4:10)。或者如同我們在柏林召開的天主教大會所表達的那樣:我們應當成為彼此的祝福。例如: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從福音教會的基督徒那裡學到許多天主聖言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閱讀和闡釋聖經;現在,他們也從我們這裡學到了禮儀的標記性和禮儀慶典的重要意義。

但是,我們也不能輕視合一運動所面對的困難,不要只看到隔阻雙方的墻壁被推倒,而看不見墻壁倒塌後地上仍有碎的磚塊,因此被絆倒。有人認為,所有的差異早已被排除,只是還有一些沒有意義的神學方面的爭論,可以不必在意。但是我們無法想像一位天主教神父為了與福音教會認同而將聖堂的聖體龕移除,或者一位福音教會的牧師,為了與天主教會認同而在其聖堂內放置聖體龕。堂區教友不可能接受如此的轉變,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我們之間仍舊存在明顯的差別。

所以,今天合一運動的發展,不單是尋求更多的共同聲明的簽署或互認,更需要是不同的基督徒群體在生活上的合一。

首先是信仰的見證,這絕不只是神職人員的義務。每一位基督徒都擔負著為信仰作見證的使命。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信仰見證。共同閱讀和學習聖經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的分裂是因為聖經,我們也應當因為聖經而再次合一。共同的聖經學習和分享有許多可能性。目前已經形成一種新的傳統,不同教會共同舉行聖道禮儀時,天主教的司鐸和新教的牧師都會講道。此外,在學校的宗教課或者成人要理講授中也有不同的合作方式。這裡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交談的結果,為能更好地去實踐。

其次是關於禮儀。這裡不僅是指感恩祭或者聖餐禮。毫無疑問,對於我們天主教信友而言,感恩祭是核心與高峰;但是如果我們將一切都集中於此,也是不正確的。只有當其周圍也存在背景和人物時,感恩祭才能真正成為高峰。所以,我們也應當充份發展各種形式的聖道禮儀、日課禮儀、為平安或紀念而舉行的禮儀、青年人的禮儀、泰澤禮儀、將臨期禮儀、愛德會餐、洗禮紀念禮儀、共同的朝聖等等。目前已經有大公禮儀日曆,上面標註了教會禮儀年不同的慶節和事件。

最後是關於服務的領域。從合一運動角度看,這裡已經有許多共同的合作,但是仍然可以有更多。也許,目前愈來愈緊缺的財政狀況也迫使我們要更多地聯合。我可以說一些例子:我們可以在社會工作、照顧臨終病人、看護長者、探訪病人、醫院牧靈、收容、濟貧和其他一些公開服務中更多地合作。此外,還可以有各種形式的交流:牧者、執事、堂區參議會、聯誼會等各個層面的交流分享。

我們看到,今天已經存在許多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真的去做這一切,已經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我們未來的道路將指向何方?合一運動的目標是甚麼?對此問題有各不相同的答案,因為對於教會本質不同的理解必然導致對於教會合一不同的設想。

福音教會的合一運動目標只限於在闡釋福音時的根本一致意見,對於制度形態則很大程度上保持開放,也就是說,每一個教派可以保持其迄今為止的制度,無論是主教制、長老制或會眾制,還是這些不同制度的混合形式。天主教會內主要以教宗職務為基礎的統一制度,根據福音教會的理解在神學上不是必須的,對於許多人而言並不是值得追求的,甚至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天主教會對於合一運動目標的設想則大不相同。《宗徒大事錄》中有關耶路撒冷早期教會的描述是天主教會的目標:「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2:42)。與此對應,天主教會的立場是堅持有形可見的合一:信仰的合一、聖事的合一和宗徒職務的合一。 教宗職務具體地體現出這樣的合一,這並非障礙,而是我們的強大之處。具體如何體現這一有形可見的合一,有許多可能性,這也是值得期盼的;這樣的合一並非缺陷,而是我們的富饒。在此意義上,天主教會所關注的也並非一個統一的教會,而是在合一中的多元化。

未來多元化的大公合一具體是何種形態,我們無法提前對此做出總體規劃。我們無法提前設計未來大公教會的藍圖。

我們不能「製造」出合一,不能「組織和安排」合一,也不能用暴力強行「實施」合一。合一是天主聖神的恩賜。我們不可低估聖神的能力,不可灰心喪氣,不應提前放棄希望。天主聖神已經開啟了他的合一工程,也必將之進行到底。然而,天主聖神所要完成的合一,不是如同我們所寄望的合一模式,而是按照他所意願的合一模式。

如果有足夠的勇氣與耐心,我們必定不會失望。我們將擦亮我們的雙眼,在感恩中驚訝地發現,天主聖神所成就的工作, 完全超出我們所預想的一切。從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角度看,無論對於新教基督徒,還是對於天主教基督徒而言,二零一七年都可能成為一個機遇。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遇,這將對雙方教會有益,對期待教會合一的眾人有益,對今天需要所有基督徒一同作證的世界有益。


 

共同紀念教會改革五百周年  蒲錦昌

 一、引言:共同紀念改革五百周年

各位主教、神父、牧師、修女、信友、教友: 

平安。

今年是教會改革五百周年,天主教會與信義宗教會早幾年已開始思考應如何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最後一同撰寫了《從衝突到共融——二零一七年信義宗——天主教共同紀念改革運動》這個歷史性文件。文件不單只回顧改革的歷史,探討一些改革運動的基本神學概念和主張,包括修道和奧秘神學、稱義、聖餐、聖職、聖經和傳統,而且以聖洗禮作為合一與共同紀念的基礎,並展望教會合一的未來。⋯⋯ 

以下,我將運用《從衝突到共融》的最後一章(第六章)「五項合一要務」來講「合一的展望」這個題目,並對應香港教會的處境。因為這五項要務不單只天主教和信義宗合用,凡追求合一的教會和宗派也合用。

二、從合一的角度出發

《從衝突到共融》239節: 

「第一項要務:儘管差異更容易被看出和體驗到, 但是為了強化大家共同之處,天主教與信義宗雙方應該時時都以合一的角度,而不是從分歧的觀點出發。」

我們有很多共通點,都相信同一位上主,相信同一位救主——耶穌基督,接受同一位聖靈╱聖神的感化。我們都是基督的跟從者,都受過洗禮,成為基督徒。我們主日都返教會,敬拜上主,閱讀聖經,領受上主的話,進行聖餐禮,領受上主的恩典,接受神職人員的領導和牧養。⋯⋯ 

我們就好像同一個家庭成長的兄弟姊妹,由於血緣相同,有共同成長的經驗和歷史,雖然我們自己感覺到不少差異,但是,別人往往一眼看出我們是一家人,是兄弟姊妹,樣貌相似,言行舉止也相近。⋯⋯ 

如果能夠從相通而非相異的角度看事物,我們可能更懂得欣賞和我們不同的教會傳統和宗派。⋯⋯ 

不少基督新教的宗派沒有七聖禮的觀念,但是, 仍然會為青少年人進行堅信禮,接受聖職時舉行按立禮,教友結婚時為其在教會裡舉行婚禮,在教友臨終時到醫院探望,為他們禱告,陪伴他們走最後一段人生路,沒有告解禮但會聽教友做錯事後的懺悔和為他們宣赦。

只要我們多從相同的角度看,原本以為分歧的可能不一定是分歧。

三、打破分歧,創造合一

《從衝突到共融》的241節: 

「第三項要務:天主教與信義宗雙方應該繼續致力於尋求可見的合一,共同計劃具體的步驟,並朝著這目標不斷努力。」

因為歷史的緣故,我們無疑承繼了前人所出現的分歧,這是不容否認的。因此,如果我們要合一,就要努力打破這些分歧,並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以表達教會的合一。

第一個最應該努力的是聖經的翻譯。由於香港和華人教會承繼了教會分裂的遺產,我們在聖經翻譯上也各行各路,現在天主教會用《思高譯本》,基督教較為通行的則有《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大家在人名、地名、專有名詞等一大堆其實並無教義分歧的東西上也變成不同,這根本是不必要的,也是華人教會特有的問題。我們應該努力,使這些分歧縮小甚至消失。

過去,曾經有人倡議天主教和基督教學者共同翻譯聖經,我們應該支持和繼續這方面的努力,直至有具體的成果。希望有一天,我們只有一本共同的譯本。

第二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是我們的日常用語,有些和聖經有關,有些不是。天主教叫「天主」,基督教叫「上帝」、「神」,可否多用「上主」,甚至有一天分歧的叫法消失呢?現在,連社會上一般人也把我們看為兩個宗教,因此,香港有「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即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孔教。大陸有「五大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這是很大的誤會。我建議香港的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改名,就叫「宗教領袖座談會」,不要再把天主教和基督教視為兩個宗教來看待。⋯⋯ 

由於過去所形成的分歧和大家關係的對立,特別在基督教這方面,我們要扭轉昔日敵對的態度和思想, 的確要花一些功夫,尤其在信徒的層面。不少基督教徒均可能讀過吳主光所寫《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分別》這一類小冊子,不但只從分歧的角度看大家的關係, 而且沒有向天主教方面求證而單方面的批評對方,以至製造了不少誤解,這是對天主教十分不公平和有礙教會創傷的愈合的。我的第三個建議,是由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學者、教會領袖一同聯合出版小冊子和書籍,介紹教會的歷史和信仰,讓信徒和非信徒認識我們是在合一中的教會,而不是兩個敵對的宗教。⋯⋯ 

我的第四個具體建議,是以主日崇拜禮儀為核心,創作更多大家可以共用的聖詩,並大力推廣在主日崇拜中運用;共譯禱文及祝文,在不同主日採用;研究聖餐禮的禮文,尋找共同之處(其實聖公宗、循道衛理宗和中華基督教會的聖餐禮文有不少共通之處),而不是各自進行禮儀更新。那麼,日後教友不論到那個教會崇拜,也會感到熟悉、舒服、温暖和體會教會的合一共融。

四、一同宣揚福音和服務世人

《從衝突到共融》243節: 

「第五項要務:天主教與信義宗雙方應該一同向世界宣揚福音和服務世人,以見證上主的憐憫。」

教會經常都舉辦宣揚福音的活動,有些規模較小,有些規模較大,基督教不同宗派就曾多次聯合起來舉辦佈道聚會。我聽過有人建議,天主教和基督教一起舉辦福傳聚會。如果這個建議得到實現,將是歷史性的,因為從來未試過。如果怕工程太大,可以由有興趣的地區教會做起。那麼,別人便不會視我們為兩個敵對的宗教,而是一個教會。這對福音╱福傳工作更有說服力! 

香港各教會在社會服務、教育、醫療等方面均有不少參與,在社會公義、勞工、環保等課題上,亦有所關心,若不同宗派能夠聯合起來,一起見證,力量自然更大,效果當然會更加明顯。⋯⋯ 

環保是不同宗派及教會傳統都關注的議題。我們一起努力推動環保也很自然,因為香港是我們的家。一起做環保工作不單只可以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果,而且也可以促進教會合一。

五、結語: 

總結上述的內容,有如下的具體建議: 

  1. 共同翻譯聖經
  2. 更改「六宗教領袖座談會」為「宗教領袖座談會」
  3. 共同出版教會歷史和信仰小冊子、書籍
  4. 共同創作和採用聖詩,共譯禱文及祝文,共同尋找聖餐禮的共通點
  5. 共同舉辦佈道╱福傳聚會
  6. 共同進行服務工作

教會未來的合一能夠走多遠,要上主施恩憐憫,我們對耶穌基督的召喚更清晰的回應和聖靈╱聖神動工。盼望我們一同謙卑在上主面前,求祂施恩,同時也樂意和上主同工,大家攜手同行,使教會未來的道路更平坦,更光明,我們的見證更有感染力!阿們! 

篇幅關係,本文經刪減,全文見此連結——編者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