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勿以宗教為名施暴力

期數
3845
刊登日期
2017.10.27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29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愈來愈多人認為,宗教與暴力有關,故此宗教不一定為令人變得更好。這論點迫使人反思宗教在信息傳播、行動以及呈現方式上所帶來的影響。

而近期所發生的部份事件,都令人認為宗教信仰與暴力關係微妙。

緬甸境內羅興亞人遭受迫害,有輿論認為是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之間的衝突;敘利亞境內的武裝衝突中, 「伊斯蘭國」武裝份子不單只要主宰一個族群,而是要影響全世界。跟基督徒相關的事件,較突出例子也許就是人們對北愛爾蘭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對立印象。

儘管歷史上的強人統治,如波爾布特、希特拉、史達林和毛澤東等已證明,除掉宗教並不會結束暴力;縱然結果顯而易見,但仍未能令人信服。

澳洲聖公會坎培拉的前主教布朗寧(George Browning)認為,與其說宗教信仰是促使暴力的源頭,倒不如說宗教遭騎劫去行使暴力,才是問題根源。

他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宗教被利用作打動人們支持英國、俄羅斯和德國國家領袖間的手段。

在北愛爾蘭, 佔人口少數的新教徒掌握權力和特權,而佔人口大多數的天主教徒則視此為過氣的殖民主義。雙方同樣利用宗教把一己立場變得合理化。

橫跨幾個世紀的所謂宗教戰爭, 如十字軍便一直與爭權奪利有著千絲萬縷關係。這些戰爭被指為宗教領袖與帝王間為確保權勢而發起的鬥爭。

有天主教評論員和歷史學家不斷強調,天主教徒往往在衝突中走在前線;亦有神父找到不少證據去減輕信徒在軍事行動中打壓同胞的責任,包括薩爾瓦多、菲律賓、意大利和南非等地。

然而, 這仍未能證明宗教是暴力的開端。就如家庭暴力,並不囿於有信仰者還是無信仰者。當大城市酗酒成風的地區出現暴力問題,人們的即時反應是限制酒精,殊不知問題根本不在於喝酒,而是與生俱來的暴力傾向。故此,真正的挑戰是要消除暴力,而非喝酒這表象。

過去一百年,教宗、地區主教和宗教領袖發表多份有關反對使用暴力的聲明,並重申對話才是調停紛爭的途徑,可是屢屢未獲廣泛關注,成效不彰。

天主教「國際基督和平運動」(Pax Christi)認為,目前社會缺乏的是能夠促進合作、尊重、建設共識和公正公平的基本方案。該組織說,譴責暴力並不足夠,更要積極展現非暴力的力量。

在這個年代締造和平,我們最需要的是實質見證。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