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為此而派遣

期數
3845
刊登日期
2017.10.27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0 月 29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每年到十月, 就一定會遇上M i s s i o n s Sunday,香港官方譯作傳教節。有說傳教節的原意是為支持一眾傳教區及傳教事業籌款,及提高教友對傳教事業的意識及關注; 後來演變為舉辦各類型的福傳活動。我們修會有一個部門的名字,專門統籌對外福傳等派遣, 通常就稱作為「傳教部」,也是有Missions一字的。唸神學時, 有一科叫Missiology,我們稱為傳教學。從外國到來服務教會的人士,稱為Missionaries,一般都是以「傳教士」稱呼。前陣子,大小企業,包括學校,都喜撰寫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 ,讓人對該機構的使命,一目了然。傳教、使命、福傳……不論那個翻譯,總之就是mission(s)。

Mission(s)來自拉丁missio, 其實是「派遣」,而引伸到傳教、福傳、使命種種,是因為耶穌派遣門徒往普天下去,向受造物宣傳福音,使萬民作他的門徒。所以福傳是教會獲派的使命。傳播福音是教會(也包括任何修會)的核心活動,把教會的道理教授,結果是教會增長擴大,所以亦稱之為傳教。不過, 有些說法,認為傳教一詞好像太刻板、教條式,福傳更加貼切。所以修會的傳教部門的全名實行大包圍,是:Secretariat for the Missions and Evangelisation。

方濟在《致全修會書信》中,說:「天主是美善的,請讚頌他,並以行為稱揚他。因為他為此而派遣你們到整個世界上, 使你們以言語及行動替他的聲音作證,並使一切人知道在他以外沒有另一位全能者。」

在這段文字中, 方濟詮釋教會往訓萬民的大使命。方濟說兄弟們獲派遣是到整個世界上, 可見教會的活動、信仰的生活, 不能只是狹隘的國家主義,而是近乎以往所謂的國際主義。教會雖然有普世性視野及胸襟,但扎根在左鄰右里,在本地行動。方濟亦說,獲派遣是「為此」。按文字的上文下理,就是上一句的「天主是美善的,請讚頌他,並以行為稱揚他」,所以,獲派遣是要為他的美善作證。

記得傳教學教授說, 救恩的信息固然是福音的核心,但福音落實及發揮於個人及社會的生活各層面。利用今年慶祝五十周年的《民族發展》通諭的說法, 也許,福音就是讓人活得更「人性」(而這人性就是來自天主的美善):(一)是由窮困至於獲得必需財物的進行,對社會災禍的勝利、智識的擴展、高深教育的獲得;(二)是對別人人性尊嚴的重視,對神貧的嚮慕, 對公益的合作,對和平的切望; (三)是人們認識至高美善,並認識天主為至高美善的泉源和目的;(四)是以所收受的天恩與基督聖愛結合,祂召喚眾人,以子女名義分享永生天主的生命。

基督徒的使命,絕不簡單!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黃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