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面對死亡與尊重生命

期數
3846
刊登日期
2017.11.03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1 月 05 日 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十一月是煉靈月,教友會為家人親友亡者奉獻彌撒及祈禱,但本年香港教會過得不一樣,嘗試為煉靈月添上更深的意義。

教區定每年五月三十日聖母訪親節為「維護生命日」,本年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婚委會)在此前數天於跑馬地天主教墳場首次為未能出生的胎兒奉獻感恩祭,彌撒後神父到附近的「容孩近我」像前為這些已亡胎兒祈禱。

九月婚委會在粉嶺寶血靜院也首次舉行「失胎後傷痛癒合與陪伴週末退省」, 失胎包括墮胎和自然流產。婚委會亦定於十一月邀請一位於海外致力於失胎療癒及支援未有計劃懷孕婦女的天主教資深輔導員來港,讓她以過來人的經驗培訓教會人士。

以上種種活動正要反映出,尊重生命的同時,也得學習面對死亡,為未能出生胎兒(人工或自然流產)的靈魂祈禱。每個人命都是獨特的,也是天主賜予的禮物,故此當生命流逝,信徒當以最大的愛德去回應,讓這些靈魂得到天主接納、在世受傷的心靈在教會內受到安慰。

已亡胎兒如同所有亡者,一直是信徒於煉靈月的代禱對象。天主教墳場曾於煉靈月推出「生命之旅」墓園接待服務,其間不忘引導朝聖者到容孩近我像前祈禱。

不斷衝擊我們的死亡文化,包括每年不下萬宗的墮胎、愈來愈普遍的人工受孕科技,都逐漸影響我們對生命的看法。

煉靈月那份對亡者與生命的尊重,提醒我們面對生命抉擇時——無論是出生或死亡——雖然各有困難和處境,但必須謹記每個生命的尊嚴都不容剝奪。

在維護生命受孕到自然死亡之外,也要讓亡者有尊嚴地離開,例如讓未能出生的胎兒好好安葬, 這對建立生命文化是重要一步。而於本年較早前, 本地教會更支持一對天主教徒夫婦取回未足廿四週的自然流產胎兒,安葬於柴灣天主教墳場內的天使花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