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在分享中關懷外邦人

期數
3847
刊登日期
2017.11.10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1 月 12 日 常年期第卅二主日

普世教會最近開展了「分享旅程運動」,傳揚接納移民和難民的信息。教宗方濟各在羅馬為這運動主持揭幕禮的同一天,香港教區亦舉行祈禱聚會,響應這個甚有意義的行動。

去年全球難民總數突破六千五百萬人,創歷史新高,中東、非洲和南亞一些地區出現了戰亂和衝突,致使難民逃到歐洲和其他局勢相對穩定的地方。在這難民流動的過程中,香港亦成為他們尋求庇護的中途站。

移民方面,香港同樣存在著大批外籍家庭傭工,去年這類別人士達三十多萬,他們默默地為本地家庭服務。香港被視為一個國際城市,匯集多元文化,但實際上相關政策是否足夠?政府以至各方面可有幫助移民、外傭和尋求庇護人士融入社會? 

不少民間團體,以至本地的教會團體都希望補足這方面的缺漏。聖雲先會在難民服務上推陳出新,不單提供物質援助,更透過堂區協會舉辦探訪等活動,讓教徒在服務中認識客人的需要與文化;教區菲籍人士牧民中心早年已開展外傭服務,近年服務對象更擴展至印尼等不同族裔的外籍勞工;不少牧職人員亦主動到監獄探望在囚的少數族裔。

國際城市須具備融合力,好能讓外邦人感受到當地人的關懷, 同時讓外來文化滋養本土文化。而這份融合力來自人民對話的能力,教會的分享旅程運動正是讓香港以至其他地方提高對話能力, 以建立應有文化敏銳度與融合力。

這份融合力來自人民懂得欣賞多元文化的素養,在本地,不少具基督宗教背景的社會服務單位都掌握著青少年思想開放的特質, 培育他們成為樂於分享與對話的大使。

分享旅程運動提醒我們,當重視移民難民為社會帶來的貢獻。教區勞工牧民中心 ﹣九龍重視少數族裔的充權工作,為南亞人士倡議就業政策,讓他們藉著貢獻社會,感受到自己是香港一份子。

教宗方濟各早前亦指出,教會必須成為共融的家庭和學校,使每個人學會欣賞並接納其他人的優點。剛過去的印尼亞青節大會宣言,便鼓勵青年走出安舒區,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

讓我們學習青年的開放與敏銳,從教會內營造對話與分享文化,為這全球化的時代作證。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