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理解的循環

期數
3848
刊登日期
2017.11.17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1 月 19 日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人總得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縱有天大疑惑,也只能由一個個局部著手,去研究,去讀書。為甚麼要讀? 昔人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讀是設法讓自己站到最了不起的那批昔人的肩膀上看世道。你不可能一下子豁然貫通,人也最易在這狀態下走極端。若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最好稍安勿躁,不妨由某個局部入手,逐漸讓局部從整體中被理解,反過來又讓整體從局部被理解,在兩個範疇中反覆切磋,自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些了不起的書,每讀一頁都能啟發你有一個新看法。改變雖然微小,卻有如投進水中的小石子,定會在你腦際掀起漣漪,一波又一波地擴散,積少成多,總有一天會令你恍然大悟,甚至連最基本的思想框架也來個大翻新。善於處理由局部到整體,再由整體到局部這思辨循環,竊以為便是為學之道。最後,能立得住腳的整體觀,應能包容所有乍看相互悖反的局部,不能只挑選符合己見的局部來自辯。我們的結論不應忽略任何環節,讓正正反反的事實和觀念不斷循環反芻,服膺的整體觀念才有望貼近真相。

人活在這光怪陸離的世界,誰不充滿矛盾?近百年全世界的人都為國族觀念折騰不已,兩次世界大戰和上世紀的兩起(納粹和蘇俄)極權災難,都是以國族優越感的宣講來動員的,我們周遭的主流話語亦最愛拿這來做文章。我打從年輕時起便對此充滿疑慮,但當年少不更事,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唯有老老實實,把書一本一本地讀,逐個問題反覆咀嚼, 經過許多年,才有所覺悟:正如安德森那部人類學名著把族群觀念視作《想像中的共同體》一樣,德國人自詡為高大威猛的純種雅利安人後裔不過是一種想像;俄國人以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他們有在人間建設天堂的使命,為此可不擇手段,也是一種想像。在我們的歷史上,先秦和秦漢的國族想像就大不相同,以炎黄為祖神的想像是隨著大一統需求才日漸時興的。我們熟悉的族群史觀常以果溯因,以現實的需要拼湊想像中的歷史。但類似的想像豈獨國人專美?世上哪個國度沒有因種種原因層累下來的族群想像?這些想像常淵源自政治造成的局面,反過來又在構建現實的政治。面對這種種想像,若閣下還有幾分明智,該如之何? 

由民族主義思潮構建國家,在西方不過只有近數百年的歷史。你當然可對其來龍去脈心中有數,但只要你在某個地域生存,便得面對鐵的事實:你持甚麼護照?活在某國政府治下?即使閣下的精神超越了地球上的一切,一回到現實生活,你還得尊重所在之處人們關於族群的主流想像和選擇。但理解和尊重不等於絕對認同,對這些想像和選擇持甚麼態度便見仁見智了。耶穌說我的國不在這世上。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這話真有深意。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