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醫護談生命倫理課題關顧臨終病人身心靈需要

期數
3849
刊登日期
2017.11.24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1 月 26 日 基督普世君王節

(本報訊)天主教生命倫理研討會將於十二月九至十日假明愛專上學院舉行,講者將從倫理、牧靈、關顧、善別等方面探討臨終病人及其家屬的照顧。

研討會由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理資源中心等合辦,題為「因愛而去、為愛而生——生命的延展:從生命的完結找生命的源頭」。在香港,根據政府最新推算,長者人口在二○三六年將佔總人口逾三成,即由二○一六年的一百一十六萬,二十年後上升至二百三十七萬。

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莫俊強醫生十一月七日對本報說,香港正步入高齡社會的加速期,因著醫療科技的發展,令長者或末期病人因醫療進步而延長壽命,「當病人深知自己步入生命的晚期,他們也須為死亡來臨作好心理準備」。

「長者生病時除了面對生理上的痛楚,心靈上也會感到孤獨無援。」莫俊強指社會缺乏相關的晚晴及紓緩治療服務,即使近年醫管局為末期病患長者加強資源,晚晴服務亦涵蓋末期病人,惟相關服務仍未足夠。

他認為各方可在心靈關顧方面可作更具體規劃,正視末期病人的靈性需要。

這位信徒醫生坦言每天面對眾多病人,難免有時會因工作繁重而削弱同理心,「信仰可提醒我服務時不要變得冷漠,要多些感受病人需要」。他有見陪診者多為當事人的年長配偶,或病人長年獨居,只有少數會由其子女或外傭陪診,故此當「留意到其家人願意陪診時,會主動讚賞照顧者,因他們的臨在很重要,這份陪伴最能滿足病人的心靈需要」。

教會團體參與支援病人

曾任醫務社工的信徒施瑋欣十一月六日對本報說,信仰促使她時常在工作崗位上顧及病人的靈性與心靈需要。

她說,社工會按需要為病人及其家屬提供輔導和援助。曾有獨居長者因體弱入院,出院後乏人關顧,在徵得病人同意下她協助聯繫鄰近堂區進行家訪,當長者入院時又會通知醫院牧靈部關懷其需要。

直接關懷病者以外,堂區善別工作亦可紓緩家屬壓力。聖本篤堂善別小組會長蔡志強說,善別服務讓他細看眾生命,同時能反省信仰;而當接觸非信徒家屬時,善別小組成員會按需要向他們解釋教會的生死觀。

蔡志強十一月七日對本報說,曾有一對四十餘歲的夫婦渴望認識信仰,卻因男方患病多年,至離世仍未能與太太一起慕道,善別小組協助遺孀辦理後事時,明白她希望辦天主教喪禮,小組便在禮儀中作出調適;禮儀後亦幫忙轉介遺孀到教會提供的哀傷輔導服務,陪伴她度過艱難時刻。該位女士現正慕道。

該善別小組亦協助聖神修院推出新課程「教會職務文憑」中的「善別牧民」專修課程的設計,課程首單元帶出「基督徒死亡的意義」。

蔡志強說,他們陪伴亡者親屬辦理後事時,也會提及信仰的生死觀,「我們相信永遠的生命,死亡只是生命一部份。為亡者進行有尊嚴且隆重的道別,是要使其家屬對死亡感覺正面,從而覺醒,願意在日後對生命作好準備」。(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