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就要破「舊」立「新」?

期數
3807
刊登日期
2017.02.03
作者
華珊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2 月 05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春節由立春開始。意即,以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的自然現象,視為新年。可見,人類的生活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新春,大自然為我們帶來喜慶,但我們為大自然帶來甚麼呢? 

派利是是新春傳統習俗,但環保團體綠領行動於二○一三年曾估計,港人在農曆新年間使用一億八千萬個新利是封,相等於砍伐了四千棵樹,當中多達七成五市民未能將新的利是封用完。正委會去年嘗試在堂區進行利是封回收,教友反應熱烈,共回收了超過廿五個大箱的利是封。經多輪整理,「環保利是封」於今年一月在堂區派發。教友很欣賞是次行動,但樂於取「環保利是封」的就不及捐的多。

有教友表示, 為了「意頭」,又為免尷尬,利是封還是新的好。調查發現,僅四成一市民會重用利是封。當然,那些印有生肖圖案,或近年興起的個人化設計,如百家姓利是封,的確不便重用。加上,近年來利是封的款式愈趨精美,用料獨特,如使用絨布、棉線、鑲石等,又叫消費者難擋購買意慾, 放棄重用。但可曾想過,這些利是封, 是不能回收再造的呢。

「不領了, 家中還有很多利是封未用, 你們何時會再回收?」面對派不完的利是封,筆者不禁問,何解我們可以有這麼多利是封?原來,六成市民也會從不同機構免費索取利是封,故不少機構在新春時會大量印製, 以收宣傳之效,但同時浪費大地資源。

利是封過剩是市場主導的後果,如教宗方濟各在通諭《願你受讚頌》中所言,「當人們將利潤視為唯一考量,就不會考慮大自然的週期性和興衰⋯⋯沒有嚴肅地思考萬物的真正價值,及其對人和文化的重要性。」(190 段)當然,把利是封回收,是值得多做的事。正如回收舊衣,把用不著的糖果禮物,與有需要的家庭分享, 也是美善。但一面「破舊」, 把舊物回收, 一面「立新」,買新的利是封,添新衣,購買賀年禮品…其實是把節慶的歡樂,建在大自然的苦難之上。

教宗邀請我們可以「追求另一種生活方式」︰「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舉動來善盡關愛受造物的責任,是一種高尚的情操⋯⋯重複使用物件,而非隨手扔掉,那就是能夠彰顯人的自尊的愛德行為。」(211段)試想,如果我們作為教友的,在日常生活中,念記上主愛一切所有,才決定是否需要破「舊」而立「新」,世界會有甚麼改變?又或, 每位教友只使用回收而來的利是封,拒絕索取用不著的免費利是封,不選購印有姓氏、生肖或使用不可回收的物料的利是封,世界又會有甚麼改變?「我們不要以為這些努力無法改變世界⋯⋯這些行為可恢復人的自尊;有助人於生活中的自我成全⋯⋯整體的生態學也是由日常生活中眾多小手勢交織而成, 能打破暴力、剝削和自私的邏輯。」(212,230段)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