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自在】誰是我的近人?

期數
3807
刊登日期
2017.02.03
作者
李雁君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2 月 05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路十25-37)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故事講述一個人,從耶路撒冷去耶里哥的途中, 被強盜搶劫後, 被打得半死並給丟在路旁。有三個人從他身邊經過,包括一個司祭、一個肋未人、和一個撒瑪黎雅人;前兩人見到他,看了看便從旁邊經過,只有第三人一看見他, 就「動了憐憫的心」,不問因由地先從他的傷患處開始照顧,並去幫助他,甚至帶他到旅館,讓他可以安心養病。

在此敘述中, 耶穌說這故事,是因一個法學士問耶穌︰ 「畢竟誰是我的近人?」有趣的是,當耶穌說完故事,他反問法學士的問題卻是︰「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近人呢?」耶穌在這裡把主次互換,十分值得我們反思﹗法利塞人認為只有猶太人彼此才是近人,而外邦人就不是「近人」,甚至因為自己是天主特選的民族,就自視甚高,不只輕視外邦人,甚至認為不是所有猶太人都是近人,只有謹遵法律的人彼此才是近人。法學士的問題所指出他背後的思想,是把界定「近人」身份的尺, 放在別人身上︰他是否我的同族、他的社會地位、他的宗教思想、他的行為表現等等,去界定「他」是否我的近人,才決定是否伸出援手。不過,耶穌卻要扭轉他的思想,用這樣的一條問題去叫我們反思︰ 「誰是那需要援助者的近人呢? 」誰是近人不再由那個人的身份、民族、社會地位或宗教等去界定,而是由我們的「憐憫之心」去驅使我們行動﹗那個撒瑪黎雅人一看見遭遇強盜的人,就「動了憐憫的心」,沒有去問他是甚麼種族和社會地位,而是看見這個被人剝去衣服(被剝去尊嚴)、被人遺棄,精神上受到極大折磨,好像在等待死亡來臨,處於沒有希望和將來的時刻之中,就主動的伸出援手。撒瑪黎雅人的慈悲驅使他照顧遭遇強盜者,還他生活的尊嚴,作為天主肖像所應有的尊嚴;他所做的,是讓這個人不再活在被遺棄、被指罵、恐懼和絕望之中,讓這個人感受到人間有愛、有希望、有將來。

耶穌教導我們,我們去愛,不是用對方的身份去決定他╱她是否值得我們愛,反而是用耶穌對我們的大愛,去愛我們的近人,與每一個天主的肖像去分享愛的喜樂。

真正能治愈人的是耶穌,作為耶穌門徒的我們,使命就是,與近人分享耶穌的大愛。在慈悲禧年中我們所經驗到的天主的慈悲,驅使我們繼續慈悲禧年的精神︰默觀慈悲、經驗慈悲、實踐慈悲,讓「憐憫之心」驅使我們主動成為別人的近人,與人同行。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