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思人與大自然並存的方法
環境保護的課題日益迫切,本地天主教學校早前參加由長春社及香港觀鳥會合辦的「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活動並得獎,本專頁集合了其中兩校的來稿和採訪,祈讓讀者了解更多自然生態——編者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生物學會同學參加由長春社及香港觀鳥會合辦「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之飛鳥模型及鳥巢設計及製作比賽,最後憑著學生的努力奪得了此兩項比賽的亞軍。
活動分兩階段進行,學生先在去年十一月份往塱原進行考察及觀鳥, 並聆聽長春社導師簡介塱原狀況,繼而進行稻米收割體驗活動,最後將剩下來的稻草帶回校製作鳥巢;而第二階段就在去年十二月中再回塱原展示及匯報設計好的鳥巢和進行飛鳥模型滑翔飛行比賽。
負責帶隊的教師黃應昌指出,東涌和塱原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例如兩者都位處香港邊陲,兩地都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許多瀕危物種的最後樂土,無奈兩地同樣面對人類發展所帶來的潛在威脅。參與同學全都是首次到塱原考察,他們驚嘆香港除米埔外,還有另一處候鳥天堂。而稻米收割體驗活動令學生明白到香港仍然有稻米種植,並體驗到農夫種田的辛酸,每一粒米都是由農夫的汗水凝結而成。
觀鳥期間, 同學親眼目睹十數隻黃胸鵐(即禾花雀)在稻田間覓食穀物,長春社負責同工解釋,由於內地濫捕的關係,致令其族群數量大幅降低至瀕危邊緣,同學都感慨人類的行徑太自私,罔顧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亦反思人類應探究出一套與大自然並存的方法, 讓世界萬物永續下去。
生物學會主席5B 班伍月怡同學深感是次活動對她個人成長及追求學問上同樣得益不少。
伍月怡同學分享:
我們所製成的鳥巢名為「東逸鳥居」,取名靈感來自我校處於東涌逸東邨,加上取其「東逸」的諧音「冬日」及安逸的意思,希望給雀鳥在冬天有一個安逸之居。主要以稻草和乾枯的樹枝作原材料,全部均以大自然的物料製作,希望達致和大自然融和的效果。
早前我們在逸東邨及校園進行生態考察,最後我們的製作靈感是來自敝校花園一棵大花紫薇樹上的珠頸斑鳩的鳥巢外形作模板仿製。到正式製作時,我們發現由於每條樹枝粗幼長短不一,因此,我們需要先鋪排每條樹枝的分佈,並以稻草扎穩根基。其次,利用稻草圍繞樹枝間,再編織成籃狀。最後,以稻草的頭尾部互相捆綁,固定形狀。鳥巢是根據珠頸斑鳩的體型來製作,它分別長二十五厘米,闊二十厘米。此外,普遍鳥巢的溫度介乎二十三至二十八度,目的為提供最合適的環境予雀鳥生活,故此特意利用溫度計去量度鳥巢的溫度, 而結果是介乎二十五度左右,基本上與真實鳥巢沒有兩樣。可見,「東逸鳥居」的像真度極高,同時又能以環保為主導。
比賽後我們將鳥巢放置於校園隱蔽處, 並安裝I P C a m 攝錄並在YouTube直播,冀望真的有雀鳥寄居及能將畫面即時與學生分享,作教育用途。
黃應昌老師分享:
是次活動能配合生物科高中課程中提倡的「科學、科技、社會和環境」的概念,學生能將書本學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的知識實務地應用於塱原以作引證;而善用資訊科技於學習上,例如利用I P C a m攝錄並在YouTube直播,亦突破舊式學習模式; 最後政府打算發展塱原周邊土地等社會議題,確能帶出學生思考及探索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育的矛盾。
沒有其他學習方法比親歷其境能讓學生有更深的體會。
東涌天主教學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