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培育不完的培育

期數
3854
刊登日期
2017.12.29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7 年 12 月 31 日 聖家節

 

回憶二十五年前剛入會接受培育要成為小兄弟,很渴望培育快點完成,趕快宣發隆重聖願, 一輩子以方濟會士身份做人。在還沒有完成初期培育, 就接觸到一個「持續培育」的概念, 說培育是一生的, 那時實在有點反感,覺得好像永世沒有「畢業」的一天。仍在初期培育階段中的我,在生活安排上有諸多限制, 所以才把「培育」與「受規管」混淆。( 也許, 這與在香港接受填鴨式基礎教育的慘痛經驗有關。) 

眨眼間過去了四份之一世紀,發覺原來培育是在作了終身誓許,要擔當(數不盡的)工作後,才正式開始。記得剛開始服務,要在小學任代課老師,發覺在整天的工作當中,實在有許多東西值得反省, 比如, 為甚麼要在小孩子面前發脾氣? 為甚麼對女學生的眼淚那麼敏感?為甚麼其他老師可以那麼迅速批改作業? 為甚麼剛才這樣回答同學的提問? 有沒有另外一些方式去面對剛才的處境? 同會兄弟告訴我,回答這些小問題,原來就是自我在人生路上成長的契機。我根本可以不問一切,繼續原有的處事方式,但也可以透過反省,檢視內在的動機、背後的價值觀、外在環境的限制,從而看是否可以作出態度及行為上的改變。

的確,這樣的自我反省態度,很有幫助。可是,過了一些日子,到了一個忙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就開始淡薄起來。我發覺我開始患上關愛疲勞,忙得沒時間停下來反省,不但沒有時間理會自己的需要,對別人的需要也冷淡起來,雖然工作仍繼續,仍然可以應付許多的問題,儘管「成功」,卻談不上滿足。在這個時候,我才發覺原來需要培育。

若干年前,有機會到國外深造,課堂完結後,拿了學位,才發覺原來培育不是發生在教室內,而是在反省如何以異邦人在陌生的他方學習如何做人。培育,不單止是進修又一個課程、工作坊或研討會,不單止是參加又一次退省、避靜(不論半天或一週),不單止是閱讀一本書或瀏覽網頁文章,而是一份態度,在這些吸納後,我如何自處、如何取捨、如何改變、如何更加跟隨基督,邁向天主。漢儒文化長大的人,往往過份強調學術的學習,重視知識,忽略了智慧。智慧決定態度及推動行為。世界學問如此淵博,有無窮的東西可以在認知上可以吸納,但總要能夠轉化世界。保祿曾揚言:「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但我若沒有愛,我甚麼也不算。」

未來的二十五年,我期盼自己能夠每天省察、默想聖言、默觀祈禱;定期接受神修指導(及修和聖事)、兄弟的糾正,為了不斷反省如何在小兄弟路上,更加以方濟的腳步,跟隨基督。但願這樣的持續培育中,我能夠皈依成長。靈修小品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