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青年與教會:可以信而不屬嗎?

期數
3855
刊登日期
2018.01.05
作者
陸志浩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1 月 07 日 主顯節

以往我們會說某些青年「遠離教會」,到了今天,似乎改以「冷淡」來形容他們更為貼切。這個改變,顯示了青年與教會之間的關係也有所變化。 在教會找不到勤奮熱心的青年已經很久了,可悲的是情況持續,年輕人一直流失。

即使今天的公教青年大多都已完成了教會內有系統的培育,可是每兩位仍有一位不再忠於天主教信仰。他們對堂區生活無動於衷,覺得對堂區的歸屬感是上一代的專利。有些青年雖仍有祈禱生活和個人靈修,但就沒有任何團體生活和聯繫。可以說,他們既不關心,也不信任教會。

我們不能再無視年輕一代對堂區、教會、信友團體的冷淡、不滿、對抗了。

先別說自身的冷淡和疏遠,大眾傳媒對青年的影響也使不少青年對教會有了偏見。我們都知道大眾傳媒在近年對教會都有不少負面報導,或多或少令青年覺得教會只是一個普通機構,再加上教會人士或團體失德的報導,更令青年覺得並認為在教會內的經驗都是不持久而且無關重要的,因而拋諸腦後甚至避之則吉。

即使有些青年未受傳媒影響,卻也對教會有所不滿。他們本來想在教會團體內體驗到關愛接納和團結共融,可是最終失望而回。

還有一些青年一直循規蹈矩,滿足了上主日學、教理班的要求,並沒有甚麼特別困難的;可是一旦轉換了生活環境,有了其他生活上的需要,朋友、圈子、興趣、想法改變了,對堂區就再沒有歸屬感了。除非是畢業禮、婚禮、喪禮、聖誕、新年等特別節慶,否則不回教會和信仰團體。

當然也有一小撮青年常常緬懷舊日的堂區生活,他們小時候曾有過美好的團體生活經驗跟人際關係。更有一些青年把教會和信仰團體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好像真正活生生的家庭一樣,視團體成員為信仰道路上的同行者。教會青年的面貌,各有不同。

我認為對信仰團體的歸屬感,就是︰「公教信徒都屬於一個叫做教會的團體,我們了解和明白到這個團體或會犯錯,甚至許許多多的錯,不過這團體卻又不斷地在建立和成長。為此,我們自己首先要當一個活躍的團體成員。」

上文提及青年跟教會的不同關係,當中有兩個共通點。首先是青年與團體的連繫,其實就是青年跟信仰的連繫,它並非靜止的現象,而是一個即使已經好好規劃,也會隨著時間和人生境遇而不斷變遷的過程。因此,我們不但要聆聽青年,也要理解他們正處於甚麼階段,以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與教會和信仰團體的連繫。這些重整能讓遠離教會的青年重新恢復追隨教會的意識,進而真的返回教會,甚至是重拾對教會的熱情。

第二點,就是青年不將教會看成培育自己靈性和信仰的必然選擇。我聽過青年說︰「在我個人而言,我是有信仰的,我相信天主,但我不再相信教會這個機構了。信仰是好東西,值得跟隨,是好的知識,也值得帶給我們的孩子,但我不再相信這個機構了。」有時,連有堂區生活的教友也不清楚信仰團體的重要。只有經過長期培育,並擁有在團體生活中犧牲小我作出讓步的經驗,才能讓人明白到團體生活就是天主教信仰的本質。

以上種種都發人深省。我們可能以教會為歸宿而缺乏信仰,也可能擁有信仰但沒有歸屬感,也可能擁有堂區生活但享受不到團體生活帶給人的喜樂。上面有關青年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少三件事︰ (一)讓青年積極參與信仰團體,使教會更包容, 也更有凝聚力;(二)教會要關心福傳,指出福傳的重要;(三)不要把教會視為理所當然的團體, 而要彰顯教會的美善和內涵。

  • 陸志浩神父(Fr Tito)為墨西哥外方傳教會在港服務的傳教士,現服務於聖本篤堂,也是現任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委員。
  • 本專欄由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