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憧憬基督徒合一

期數
3857
刊登日期
2018.01.19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1 月 21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普世教會每年的一月十八至廿五日舉行基督徒合一祈禱週。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經過十一世紀的東西方教會分裂以及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後,基督宗教大致形成了三條支流:天主教(公教)、正教和基督新教。

多年來, 有很多人嘗試為合一而努力。例如在一二七四年,教宗額我略十世推動與東方教會合一,其中出力最大的人可算是聖文德,其時不少人都希望東西方教會不再分裂,可惜在里昂第二次大公會議期間,聖文德卻突然病逝。

但也得承認,教會在某些時期,對基督徒合一抱懷疑甚或抗拒的態度,例如教宗庇護十一世(1857-1939),便曾發表過通諭談論宗教合一(Mortalium Animos),反對天主教徒參與那時才冒起的合一運動,以重申由耶穌基督創立的公教會才是真正的教會。

直至梵二大公會議,教會有了《大公主義法令》與《東方公教會法令》,當中稱呼基督新教為「分離的弟兄」,這由大公會議所肯定的開放態度,為合一運動帶來相當的動力。

概略來說,基督徒(包括公教徒、正教徒及新教徒) 佔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若能夠更團結,將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惠及公益。但我們可以看到各宗派完全融合的可能嗎?似乎不容樂觀。

在教會外,各地社會亦一直經歷分裂與融合。現代不少獨立運動都遇到挫折,例如加泰隆尼亞、北愛、魁北克等;但同時教會又可否從國際合作或聯盟的模式中得到啟迪? 

若要各宗派「完全融合」,暫時似乎是沒有可能,但若建立一個比現在更緊密的合作平台,又有沒有可能呢? 

基督徒以宗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作基礎,其他方面仍可有自己的堅持——目前實際上亦如此做。這好處是,在世界議題或宗教議題上,可有更大的合作空間,例如在環保、氣候、倫理、經濟、工人、正義和平等各方面,可以對各國執政者提出更有說服力的建議。

在信仰生活上,各宗派互補長短。看看正教會的奧跡神學、教人全情投入的神聖禮儀,以至深具默觀色彩的聖像畫;再看看新教徒鍾愛聖經的投入,嘗試在教會管治上開放及更多平信徒參與,這為作為公教徒的我們有甚麼啟迪? 

在本地教會的合一運動上,二○一七年是成果豐碩的一年。去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本地教會除了慶祝合一祈禱週外,亦合作推動神學交談與平信徒培育,這都是當予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為合一而更新自己,對聖神開放,好使聖神能引領我們向前邁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