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區「青年年」: 優化宗教教育良機

刊登日期
2018.01.19

(本報特稿)在二○一七年十二月初將臨期第一主日,楊鳴章主教頒布了他上任後的第一份牧函:「一個期盼中充滿希望的節期」,宣布禮儀年開始將會是天主教香港教區的「青年年」。關注現時香港青年人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現況的不滿和前景的悲觀局面,楊主教願意聆聽和回應青年的訴求,鼓勵他們在期盼中充滿希望,並承諾教區將竭盡全力,實現青年曾坦誠告訴他的一些建議。身為一位教友,本人非常認同楊主教作為香港教區牧者和社會領袖對青年人的這份積極關愛態度。

楊主教在牧函中列出的青年期望, 全都可以化作教區在「青年年」的工作目標。然而,身為一位退休教育工作者,我冒昧獻曝,試提出一兩項牧函中未提及但可能值得關注的建議,供主教參考。

首先, 雖然牧函中並未明言「青年年」的對象是否只限於公教青年,但我衷心希望,教區在「青年年」的事工能夠涵蓋有機會接觸天主教會的青年, 而這些青年大部份正是我們天主教學校的學生。天主教會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辦學團體,約十五萬中小幼學生就讀於二百六十多間天主教學校,即香港每五個學生中一人是天主教學校學生。不過,我們萬千的學生之中,只有約百份之十是公教徒。因此,「青年年」不宜只為公教青年而開展。為甚麼? 

對象可涵蓋廣大青年

我從事教育工作數十年, 見證了無數青年透過天主教學校教育而成材。所以,我們教會對現時香港社會的一份有意義和具實效的服務與承擔,正是透過我們的學校引導青年學習勇敢面對逆境,對前景懷抱希望,掌握謀生和處世所需的知識與能力。如果我們能夠在「青年年」不囿於牧養公教學生,也能以非公教學生為念, 既可造福廣大青年,更可收福傳效果。今天,我們教會能夠接觸最大量非公教青年的環境就是天主教學校。因此,天主教學校應該是「青年年」籌辦者首要播種耕耘的園地。

優化校內宗教教育

其次,「青年年」在學校最有價值的事工無疑是優化校內的天主教價值教育了。從教育工作者的觀點,現今香港青年人最需要培育的是正面和積極的價值觀,雖然從牧函所列的青年人訴求中,我們未能明確看到青年人提及這方面的需要。天主教學校教育最大的特色,正在於其向學生介紹耶穌和源於祂所教導的一套價值觀,而這價值教育的載體就是宗教教育。校內廣義的宗教教育是透過全校各正規、非正規和隱蔽課程的學習活動進行培育天主教價值,而狹義的宗教教育則是正規時間表內每週兩節的宗倫科。

團結持份者 取長補短

誠然,宗教教育一直是香港天主教學校的標記,但是,依我的觀察和不少學校同工的分享,近年來,我們很多學校的宗教教育質素未如理想。主要原因在於學校各持份者不重視宗教教育,欠整全的推動機制和策略,以及缺乏委身和專業的負責人。因此,如果教區希望藉「青年年」優化校內的天主教價值教育,最有實效是針對這些弱項,推出有力的政策,要求學校做好培育天主教價值的宗教教育,同時為學校提供專業的支援。

培育價值觀需要長時間,日復日, 年復年,有序有法的教育工程;透過微風細雨和潤物無聲的學習經驗,學生才可以真正內化學校傳遞的價值。「青年年」在學校的事工,也應該配合一些長遠的政策,切忌舉辦一些連青年也批評的「儼如夜空中綻放的煙花,一瞬即逝」的活動。

「青年年」的最重要目標是關注青年的需要,並給他們提供支援。如果我們認為現時香港青年最迫切的需要是建立正面和積極的價值觀,而我們的教會在香港既擁有接觸萬千青年的機會, 便需負上好好教育他們的責任。那麼, 強化我們天主教學校的宗教教育應該是「青年年」籌劃者需要傾注人力的範疇了。否則,正如楊主教在牧函結尾所警惕的:「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當下的契機,又或拒絕迎難而上、託辭退避,那麼,危險就會愈大。」

本文作者為一位退休校長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