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方濟會小兄弟在尼泊爾的動物大會

期數
3857
刊登日期
2018.01.19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1 月 21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動物大會的名稱使人以為是動物代表大會(討論如何對付人類),或者是動物運動大會(龜兔賽跑),其實這個大會是給人類參加(除了出現在餐飲席間的幾隻蒼蠅):有從四十多個國家的五百多位關注動物福利的人士,來到尼泊爾加德滿都參加第十屆亞洲動物大會(The 10th Asia for Animals Conference)。其實十四年前於二○○三年,香港也主辦了第二屆「動物在亞洲」國際會議(正名),那次的規模比不上今次,顯示了動保運動在過去發展了不少。

是次研討大會的主題是改變人類行為,因為人類的生活方式,直接影響生態和諧,而其中也牽涉到動物福利。

集合不同背景人士

會議有不少的主題演講,都是從不同角度闡述大會主題。使筆者印象深刻的有:法國的藏傳佛教師父Matthieu Ricard(被喻為全世界最快樂的人), 他說多少動物苦難(和生態災難)是來自人的自私;堪布確涅溫多Khenpo Chonyi Rangdrol,提倡以非暴力的關愛及尊重來對待一切有知覺的生物;Suzanne Rogers則從心理學角度仔細分析人類行為的模式如何影響動物福利;Mark Earls則提醒動物福利工作者可以注意人類的「羊群心理」來影響人類的行為模式;而「非人類權益專案」(Nonhuman Rights Project)的Steve Wise 則分享他如何嘗試用法律的途徑去爭取某些非人類動物的合法權益;台灣的朱增宏(以前的悟泓法師)刻劃他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作為動物保護運動如何發展及改變,從而放棄單一推動素食而轉向促進農場動物的福利;國際人道協會的Andrew Rowan,提醒動物保護人士,應該選定對象、以及他們要改變的行為模式,來發起倡議動保,好能有策略性及針對性的影響。

除了為全體的主題演講,更有林林總總的分題演講:圍繞著動物作為友伴、動物交易、服務用途的動物、動物作為娛樂、動物作為食物、實驗室動物、保護野生動物等範疇,實在是令我這個井底之蛙大開眼界。涉獵的議題很廣泛:由尼泊爾民間組織如何推動政府改善動物福利的法例,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控制流浪動物數目的不同介入策略,加拿大學者從社會學研究動物與兒童的相互暴力,動物福利如何與聯合國「人民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息息相關,團體關注非洲驢子在販賣過程中如何被運送、宰殺的手法,到蘇格蘭獸醫學者以生物科研方法訂定動物福利的客觀標準等。

推動生命關懷教育

筆者亦參加了研討大會中的一些工作坊,第一次聽到「亞洲行動」的名字,那是一個由中國的蘇佩芬創辦的非政府機構,在中國推動生命關懷教育,在小學引入教育單元,使小孩子透過認識生命網、動物的感知、關懷與尊重、友善相處及同理心選擇等,能夠學會對動物生命的慈悲及同理。英國的皇家防止虐畜會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愛護動物協會的母機構,他們也是在中國與友好機構合作,透過生態體驗,推動關注動物福利的教育,從而學會動物福利者中所倡議的五個動物自由:一免於飢餓和乾渴的自由; 二免於不適的自由;三免於疼痛,傷害和疾病的自由、四免於恐懼和憂慮的自由、五表達正常行為的自由。的確,教育是個徹底改變人類行為的基本方法。難怪教會也會注重各項培育活動,讓信友接受培育後,在生活上活出所學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反省,參加了不少培育活動,我們的行為有沒有改變過?也有一些工作坊的對象是支援動保組織的運作,例如如何作策略性規劃、關注動保人士的關愛疲勞(compassion fatigue)、明白「改變過程的」機構內的行為正向改變可以如何促進動物福利、如何利用媒體來影響輿論等。

會議的參加者都是與動物福利有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人士,有的是流浪動物收容所的負責人, 有的是防止向動物施暴力,有的是素食運動推動者(純素、奶素,或蛋奶素),有的是獸醫(亦有教授及學生),有的是動物福利倡議者或機構的工作者。其中與一些人物相遇,例如一位聲稱會動物傳心術的荷蘭女士;一位來自北非突尼西亞的大學生,因為那個國家沒有任何動物福利組織,她就是要來取經回去開始類似的組織;還有兩位藏傳的比丘尼,一位是來自不丹的十六歲學生,在會議上當志工,(她已經當了尼姑十年了);另一位是來自加拿大的,年紀約六十歲, 當了尼姑才五年,在印度投身動物收容運動。

為甚麼我去這會議? 

到底為甚麼一個天主教修士會參加這個大會?其實我是獲請參加其中一個環節:跨宗教對談,探討信仰如何促進動物福利。我學會了伊斯蘭教導清真屠宰的方法,是十分人道的;印度教推崇蔬食生活方式;孔教核心的仁,是延伸到動物界的;佛教提倡的慈悲在實踐上是不殺生,縱使在實踐上,放生的做法往往是適得其反。在基督宗教,按聖經的創世敘述,動物也是天主所創造的,與人類一樣用同樣的泥土造成;諾厄方舟的故事讓我們見到天主亦願意拯救動物,天主在洪水後同時許諾不再毀滅動物;耶穌出生在與動物有關的馬槽中,他有一個動物名號(「天主羔羊」),他利用動物作為講道的內容;基督宗教沒有用動物宰殺作為祭祀;保祿提倡「管家」概念。而按天主教的倫理教導,對動物施予暴力是違反人性尊嚴,而維護動物福利是促進跨代公益(公益是教會社會訓導的支柱概念)。方濟靈修中的普世手足情,是跨物種的(trans-species), 因為萬物都是天主所創造,所以穹蒼眾生皆手足。這份宇宙性「共是受造物」(co-creatures)的胸襟,可以與教會(及聖經)的人類作為受造界管家的看法相輔相成。為了要達致一切受造物的共生,不但要反對虐待動物,更要對動物仁慈。在這個跨宗教的對談環節,大家一致承認各信仰傳統都有善待動物的元素,只是在認知及執行上沒有完全參照本身的宗教價值觀。正如是次大會的主題所說的人類行為的改變,用基督宗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皈依;內在心靈的悔改,應有相應的外在行為的改變。

陪伴著會議,有四位喇嘛一邊唸經一邊以粉末砌畫(正確說法是製作「沙壇城」Mandala), 這是藏傳佛教的一種藝術靈修儀式。四位來自西藏的喇嘛用兩天半的時間,以六種顏色極幼成粉的沙末,砌了約兩米乘兩米的沙畫。在會議結束時,舉行了很震撼的清掃,代表現世的變幻無常。這令人想起耶穌曾言:「天地要過去」。在動物會議上,更使人想起保祿所說:「凡受造之物都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

回顧香港教會的社會參與,為人權、民主、勞工、窮人、教育等,不論是前線社會福利或架構性的倡議,都不甘後人,親力親為。隨著《願祢受讚頌》的頒布,關愛受造界也不再只是個別靈修傳統的特恩。相信本地教會表達關心動物福利,除了十月四日的祝福動物(不只是寵物) 外,還有許多耕耘的機會。

• 作者伍維烈為方濟會修士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