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與別人分享喜悅,會使喜樂倍增;若與人分担憂慮,則使憂心減半!」懂得分享,分憂的人都是幸福一族。
怎樣培養孩子願意分享、懂得分享、及樂意分享呢?首先是父母的榜樣,很多人不願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金錢、想法和時間,因為他們以為與人分享會使自己貧乏,更怕損失自己的利益。可能這些人從小就習慣自我保護,常站在自己的得著上面想,很怕吃虧,就因為這種心態,使自我中心不斷膨脹。其實,拒絕分享的人,就會被孤立,被孤立的人又怎會享受到真正的喜樂呢!古語有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每個人都是有限的,若與群體一起,大家貢獻出自己最好的一份與別人分享,那是更大的快樂。
如何落實教導孩子肯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所有?一個四口之家,一對深明大義的父母,願以自己的行為感染一雙兒女,每逢大節日,都會買下一批合時的食品,與子女一起到兒童院去分派給院童,復活節的七彩朱古力蛋,新年的利市, 讓孩子領悟到分享的喜樂。每逢假期,一定收拾家中的物品,把仍是完好的,但再不會再用的, 收集一起到貧民區分給有需要的人。孩子在這過程中體驗到分享是相互的補足,家中簡樸了,窮人富足了,這是雙贏。他們是富貴人家可以這樣做,而貧苦家庭也有很好的條件學習分享。六、七十年代,窮人多而貧家子女也多,因生活困難,多是十分節儉的,孩子的衣服,由大到細是承繼而穿的,即是大姊的衣裙不合穿,就由小妹承受再穿,哥哥的牛仔褲就輪到弟弟穿,一個水果切開四份,可以每人一份。一家和樂融融毫無怨氣,隔壁更窮,有好吃的就與鄰居分享,窮人更樂意分享,因而左鄰右里彼此親如家人,息息相關,樂也融融!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不但學會分享,更會努力奮鬥,因為學業有成能改善生活,事業有成更可造福貧苦大眾。
幸福是來自心靈得到滿足,每一個人都有社會性的需要,有一種與人溝通的渴望。當人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與別人分享自己所有,所以, 他們便形成了一種相互支持的網絡,也創造了一種張開他們雙眼的心靈,使他們了解自己的需要。一旦人性的需要被察覺了,他們便可以從人際互相分享中得到滿足,這是一種心靈充實,而有發展方向的幸福,是真正的、美妙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幸福。
獨生子女,因自細缺少兄弟姊妹的紛爭與分享,更需要這份人際交往的培育,否則會成為自私而枯竭的人,找不到幸福的感覺。
當我們願意與別人分享所有時,群體生活才可能存在。聖經中指出:「人單獨不好!」﹙ 創二18﹚不單要個伴侶組織家庭,更要有群體成員一起合力活出充實喜樂的人生,分享就在其中凝聚人心去合力共事。這就成全了人在世上的任務,並找到心靈深處的幸福。
其實,分享不單指物質,也包括時間、想法、靈感﹙點子﹚和感受。如果人只關心自己的需要,例如:欣賞電影、看書,卻不會與人分享他就只能生活於個人孤獨的世界——孤芳自賞,且與人日漸疏遠。分享的態度使我們不怕孤單,不怕匱乏,也不害怕放棄。更使我們擴濶心胸願意分享彼此的互愛、個人的利益、我們的時間和未來,若能活在分享的心態中,人便豁達無私,活出真愛,使生命更多姿多采,分享就是幸福的流溢,美好的生命!
•領孩子與幸福相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