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巴塞爾的愛

期數
3859
刊登日期
2018.02.02
作者
麥冠達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2 月 04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第四十屆泰澤歐洲青年聚會於去年底至元旦在瑞士巴塞爾舉行,會議名為「在地上的信心朝聖」,接近二萬位來自各地的青年參加。香港是參與其中的外地團體之一,不用說我們在巴塞爾身心靈都充滿了歡樂。

教會(特別是天主教會)設法加強與年青人的聯系,發覺此等祈禱聚會或其他活動,比單單與他們對話,更容易達到接近年青人的效果。青年人來自不同的基督信仰背景和地域,可以聚在一起祈禱,並毫無保留地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信仰體驗(有點相似泰澤祈禱的模式)感到十分開心暢快。泰澤的兄弟也一樣,他們樸實無華,在一班能幹的義工協助下,使我們明白溝通和團結,只要願意,便可以做到。聖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八六年一次到訪泰澤時,對在場的教友說的話,使人印象深刻,他說:「到訪泰澤就像靠近水泉一樣,旅客在水泉旁停下來喝水解渴,再繼續行程。」雖然我不像聖人一樣在泰澤,但在巴塞爾,我們聚在一起尋求心靈的平靜和團結的精神,如同在泰澤。我也渴。在繼續之前,以下的篇幅讓我告訴大家我是怎樣解渴的⋯⋯

合一

我們生活在這時代,時常聽到一些強勢的領導人豪言壯語,他們計劃建起圍牆,關閉邊界。毫無疑問,一些政客想盡辦法,煽動群眾反對接納移民,灌輸他們一些負面的思想,說:若冒險開放邊界,會威脅自己的生活。這些政黨不顧一切地招攬更多青年人,不斷延續他們這種思想。故此,凡是說「青年人」是我們未來,那麼我們的未來,除了對鄰人充滿仇恨和恐懼之外,一無所有。我們與他們不同,正是好事,我們互相學習,擴大視野,有機會見到更遼闊的遠景。事實上,就算我們各有不同的見解,因為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中心,祂使我們眾人合而為一。團體在接待我們的堂區內交流,是愛和互相分享的寶貴時刻。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信,愛我們所有人的乃是同一位天主,是祂創造了我們,我們是祂聖化這世界的工具。

默想和祈禱

不錯,認識泰澤的人便認出在十字架下圍繞的鐘聲、短誦、冥想、靜默和祈禱。在接待我們的不同堂區,除了早禱和午禱外,每天傍晚聚在一個很大的場地(St. Jakobshalle)祈禱光榮天主。帶領我們默想的是泰澤團體院長,德國修士艾樂思(Brother Alois)特別吸引我的目光。他柔和而低沉的聲調,帶著德國口音,使我能收歛心神,留意他的說話,亦使青年人看到合一的美好,靠著信仰和互愛,生活出不同的模式,以影響世界。只有這態度幫助我們把所有「神學差異」放下,成為同一天主的兒女。他在默想的其中之一時段(分不同的段落),談到蘇丹和南蘇丹以及非洲的情況,他在去年十月到那裡探過他的兄弟。他說:我回來時⋯⋯掛念著在非洲難民營內的兒童。他們仍相當年幼,卻要承受每天不同的磨難,但依然天真地歡迎我們。喜樂的小孩子,當他們很快地意識到備受不公平對待後,天真無邪孩子的喜樂,便會消失無存。(二○一七年十二月廿八日星期四晚禱的講話)在這次默禱的尾聲,我感受到真摰的祈禱使我茅塞頓開,認識到其他地區每天所面對的景況。如果不是這樣,我們的祈禱是沒有功效的。我希望藉著這寥寥數語,我們會多點關懷南蘇丹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實況。這就是關心。不同的工作坊也幫助我們靈修。

接待家庭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接待我們的瑞士家庭,他們熱情的款待。首先,讓我一提:我們四個人住進同一家庭,他們是虔誠的基督徒,就如常見的教徒一樣。我們最先見到的是一位女士,因為他丈夫正上班。當男主人下班回來時,我們其中三人在飯廳碰到他,第四位(即本人)在浴室。當他知道第四位是來自香港時感到十分驚異⋯⋯「嘩,你也是來自香港?」「不錯,我是,但也不盡是。」我回答⋯⋯這回應之後,可以想像當時的氣氛。其實,讓這位開心的男士感動的是信仰帶領四位不同人士來到同一屋簷下。而令我感動的是信德:他每天早晨以非常虔敬的態度誦念他所屬教會的「每日禮讚」,跟著祈禱。他們都很友善和開放。香港也招待全球各地於二○一八年八月八日至十二日在亞洲舉行的泰澤聚會。當我要求你們做接待家庭時有甚麼反應?我相信回應會是:「我願意。」因為哪裡有心,那裡就有空間。青年人不介意睡地板。我也曾睡過⋯⋯最重要的是歡迎,其他並不重要。

總括來說,巴塞爾非常歡喜地招待接近二萬位青年人。交通和各方面都使我們覺得賓至如歸。祈禱和交流的精神讓我們感到大家同是基督的肢體。分享及友誼使我們的界限消失而合而為一。泰澤的十字架是我們的「明星」。希望今年夏天來香港的朋友感到每處地方都是泰澤。

願來自巴塞爾的愛繼續感染我們每天的生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