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繪本與創意培育
農曆新年將至,大家期盼新年有新氣象,而創新始於創意,就讓我們來談談繪本與創意吧。
事實上,繪本本身已是創意的產物。遠遠的以前,兒童一直被「忽視」,其存在的價值和權利未被承認,人們認為兒童沒有獨立的人格,是成人的附庸,因此當時的書籍以書寫為主,並沒有顧及兒童的能力和喜好。直至傳教士夸美紐斯(Johnnes Amos Comenius)出現,他希望製作一本切合孩子能力的書籍,讓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天地創造,於是創作了第一本兒童圖畫書:《圖畫的世界》(Orbis Pictus)(1658)。從現今的標準看來,這並不算繪本,反而更像一本有插圖的類目(catalog),或是包含圖畫的字典。
後來出現了較具現代繪本雛形的圖畫書,是德國心理醫生霍夫曼為了他三歲的孩子所創作的《披頭散髮的彼得》(Der Struwwelpeter, 1845)。 書中包含多個單元小故事,每個故事也會按情節附上插圖,內容都是講述不乖小孩的結果和下場,例如小孩不肯喝湯,結果餓死了;小孩不聽媽媽勸告吸吮姆指,結果姆指被裁縫剪掉了⋯⋯從現在看來,都是恐怖的故事。但在十九世紀,這種含警誡意味的兒童故事蠻受歡迎呢!
一九二八年出版的《Millions of Cats》是美國的初期繪本,現時仍然付印。 與以往的圖畫書不同,圖畫在書中並非插畫式的點綴,而是地位與文字相若,擔當著說故事的責任。讀過這書的人,也難以忘記書中以跨頁展現的長長小貓隊伍,讓讀者感受到一百萬隻貓齊集的震撼。這象徵著繪本進入了新紀元,成為嶄新的兒童文學模式,以文字和圖畫互配互動說故事。
繪本發展至今,內容和畫風已十分多元化,無疑是創意的結晶。 但你有否留意到,繪本的文圖互動模式,其實也是創意的泉源?繪本利用文字和圖畫各自的特質,讓文字和圖像各展所長來述說故事。文字具細節,帶有明確的信息,善於展現故事的時間次序;圖像重整體印象,包含擴散的信息,常用於描繪靜止永久性的動作,也能輕易告訴讀者事物的樣貌和所處的空間。仔細地來劃分,繪本中的文章是一個文本,圖像表達另一個文本。當讀者讀了文和圖以後,在腦中便產生了第三個獨一無二的複合文本,當中包含的讀者個人解讀和想像,不就是創意的泉源嗎?
說到文圖互動說故事,和文圖各有所長,我常常以《醫生你好!》這本書作例子。書中的文字主要交代動物角色的對話和發出的聲響;故事環境、角色的動作表情和出人意表的結局,卻全都藏在圖畫裡。文字只說了一半的故事,圖畫也沒有重覆文字的敘述,分工非常平均。讀者必須同時讀懂文圖,才能理解故事的幽默所在。這也正是閱讀繪本的樂趣。
剛才說過繪本的模式蘊涵創意,日本繪本大師松居直也提過繪本中的體驗,也是育成孩子創意的上佳土壤。
日本繪本大師松居直指出:「圖畫書與兒童的想像力有很大的關係。兒童並不是生來就具有豐富的想像力的。想像力是通過直接、間接的體驗獲得的。體驗愈豐富,想像力也愈豐富。圖畫書對幼兒來說,提供了豐富體驗的機會。」
繪本與創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下次我們會談談不同類型的繪本能如何啟發孩子的創意。敬祝各位新年進步、創意無限!
•善用繪本啟導兒童系列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