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主啊!我甚麼時候 見到你⋯⋯而給你⋯⋯?
瑪寶福音廿五章三十五節開始所描述的愛德行為,相信讀者都耳熟能詳,頌恩歌集也有這首「愛德歌」。有趣的是右邊的義人和左邊問的問題的分別。看看右邊的問:「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 我們甚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我們甚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君王稱右邊的為義人, 因為他們本著良善的人性,做了慣常做的事,不管對象是誰。再看左邊的說:「主啊!我幾時見了你饑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君王稱左邊的為可咒罵的,因為他們看人而做,而不是出於本性。
四旬期是一段齋戒祈禱的時期,為的是甚麼?為滿全一年一度的教會節期,或是出於真正悔改的心,以行動去彌補跟天主決裂了的關係? 我們領洗入教,願意跟隨天主,犧牲自我,渡福音生活。作為修道人,更是為這生活作見證。四旬期有很多建議的行動,其一就是守齋。但究竟甚麼是守齋,為甚麼要守齋,守齋的作用是甚麼?守齋是否就只等於不吃肉,卻可以大吃昂貴海鮮?若死守這概念的話,本身是素食者的天主教徒,那麼齋戒時該吃甚麼?又或是抱著少吃一餐,將省下來的金錢為幫助有需要的弟兄姊妹, 這是一個既理想又實際的行動,但與此同時心底裡卻想著少吃一餐可作減肥之用!那又是甚麼呢?
說回這段聖經的關懷的行動。耶穌所指責的,就是那些沒有出於真心本性,卻做甚麼都計算著的人。他們看甚麼人做甚麼事,所謂「見高拜,見低踩」。目的是甚麼?或許就是在心理學所說的受潛意識影響而滿足自己的內在需要,又或是太過天真的問著:「耶穌在那裡?」人如何看自己,如何看別人,如何解釋別人的思想行動,如何給人下判斷,這全都是一個奧妙且複雜的問題,因為都是由自己的目光出發。你的目光從那裡培育得來,是誰教繞你這樣看事物,到今天你長大成人,你願意選擇以甚麼目光去看人看事物,你又怎樣去接受及對待別人對你的看法,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待人接物、對人對事箇中的微妙之處。再者,不要總是說別人如何影響你, 人是有責任去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思言行為負責。最後,誰人能在天主面前站得住腳?該是那些對得起培育你的人,對得起那些曾將人及事託付給你的人,到最終,不論別人的眼光及批評如何,因為一句話總會有人附和有人反對,只要對得起自己良心,負上該負的責任,相信這些就是能得到橄欖枝榮光的人。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