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青年友善的精神健康服務

期數
3864
刊登日期
2018.03.09
作者
李緹瑩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3 月 11 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根據二○一七年政府出版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指出,政府和公營機構(包括食衞局、勞福局、衛生署、社署和醫管局) 採取跨專業和跨界別的方式,為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支援和護理服務。儘管國際及本地的調查結果都顯示,年齡介乎十二至廿五歲的青年,其精神病患率偏高(佔患病的一成至一成半),但本地青年使用精神健康服務的比率,是所有年齡組別中最低的(二○一五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

其一原因,是診所和社會福利機構的環境(例如醫院的精神科中心及綜合社區中心)令年青人不舒服,難以吸引有精神健康需要的青年使用其服務。因此,報告建議, 探討設立青年友善平台的可行性,以鼓勵有精神健康風險或有精神健康問題的青年求助。

作為一位在兒童及青少年綜合服務隊為青少年提供精神健康服務的社工,筆者先感謝委員會各委員願意聆聽前線同工及青少年的意見,把意見包括在報告書內,亦明確的認同建立青年友善平台的重要性。但令人有點失望的是,報告並沒有具體建議如何成立青年友善平台,或提出撥款給業界小規模試行此青年友善平台。

報告重點是建議推行醫社教計劃,主要聘請精神科護士入校為學校提供顧問服務, 及為學校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作評估及轉介接受精神科治療,以及早識別治療。

這計劃強調先由學校找出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其實未能回應青年友善的服務需要,筆者服務有精神健康需要的青少年,其實不想讓學校(尤其是同學)知道他們需要治療。

他們很害怕看精神科的負面標籤,所以他們不向校方透露。為了鼓勵他們主動使用精神健康服務,我們確實需要在服務模式作出一些改變。

筆者建議可以成立青少年社區隊,由一隊從事青年精神健康工作的專業人員(例如職業治療師、社工、精神科醫生等)提供支援,加強為有需要青少年提供精神健康服務, 並在社區採取更具預防作用的措施。平台應是一個友善的環境,而地點應方便青少年,讓他們樂意前往和逗留。並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願意「諮詢」專業人員。

平台應提供空間舉行各種休閒活動和社交聚會,以及進行輔導、醫療和心理諮詢,這可以實體環境結合網絡平台的方式運作。

政府二月廿八日指出,財政預算案在錄得盈餘一千三百八十億元的情況下,筆者期侍會有資源試行青年友善的精神健康服務。但最後只是加強衛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及醫管局的普通科及精神科醫院提供的醫務社工專業支援。難道提供青年友善的精神健康服務,真的這樣不受重視!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