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能夠區分「傳教區」嗎?
(天亞社編譯)教宗旗下的「樞機顧問委員會」正研究廢除傳教區的劃分,以及研究「萬民福音部」跟二○一○年成立的「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合併的可能性。
「萬民福音部」是在一六二二年以「傳信部」之名成立的宗座部門,負責管理所有「傳教區」。而它今天看管非洲、亞洲及大洋洲大部份的教區,即總數四千個教區中的一千五百個。
就以上事情, 《十字架報》的瑪利亞( M a r i e M a l z a c ) 向松達格神父(Antoine Sondag)提出了三個問題。這位神父是法國主教團轄下教會普世使命全國服務部的主任。
十字架報:為何有改革「萬民福音部」的提案?
松達格神父:有關這宗座部門的改革,是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教會意義,似乎沒有在傳信部實現。
「萬民福音部」成立之初,獲委派管理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發現」,或說是「佔據」回來的領土。這宗座部門至少在結構上,仍歸因於殖民心態,這直至十九世紀仍存在着的規範。此外,長久以來,教會都委派傳福音的組織到相關國家。
這宗座部門以何種方式建基於過時的教會學上?
答:「傳信部」——今天的「萬民福音部」──依舊建基於一套教會學,但這套教會學認同天主教世界的帝國視野,以羅馬和基督教歐洲為中心,然後是「基督宗教」的領土,之後才是有待傳福音的周邊地區。
然而,在教會內,並沒有周邊地區,正如教宗方濟各經常強調的,每個教會都必須是一個使命。
而且, 我們不會根據「出產」司鐸的數量來判斷教會。如果是這樣的話,舊世界的教會反過來會變成外圍的。
儘管如此, 最近一些福傳教區仍需要其他地方教會的財政支持。這應該作為「交換—給予」而非「幫助— 受助」的關係。總體而言,「基督教領土」的概念並非很基督教⋯⋯因為它指的是一種信仰的世代觀念, 即使毫無疑問,基督宗教是很多國家古代歷史的一部分。
「傳教區」一詞從今以後也會用於歐洲,故該如何去理解它?
答: 法國, 是一個傳教國家嗎? 公教職工青年運動的兩位神父, 戈丹(Henri Godin)和丹尼爾(Yvan Daniel),其著作在一九四三年出版時轟動整個法國教會。這部著作提及在法國社會的某些層面的「去基督教化」,特別是貿易和體力勞動世界裡的,而當時人們認為是非洲和亞洲需要「基督教化」。最終,它從一九四五年起成為法國重新開始的傳教運動的跳板。
再者, 梵二改革之一,是承認其他宗教傳統的價值、重要性和尊嚴, 並促進對其他文化的尊重。「傳教」這概念多年來隨之而被修正, 儘管我會說從一九六五年至九十年代這段間期已被超越。例如,在過去二十年間,招攬「白人神父」傳教士已有所放緩。
在法國每個人都明白, 即使對那些離開宗教生活的人來說,隨著許多外國神父的到來,情況已發生變化。今天, 在不到七十五歲的五千位神父中,有二千人是來自其他地方。所以, 在七十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可以在法國當傳教士。
•來源:《十字架報國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