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X通識】雙親不相愛 Loveless

期數
3870
刊登日期
2018.04.20
作者
王慧慈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4 月 22 日 復活期第四主日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珊雅和布萊斯感情決裂, 夫妻關係早已名存實亡,急不及待與新歡組織家庭,竟互相推卸年僅十二歲的兒子撫養權,最後決定送到寄宿學校。兩人吵過不停,躲在門外的兒子聽見一切,偷偷哭泣,非常傷心。翌日,兒子如往常般出門上學,其後母親接獲通知,得悉兒子原來已經缺課數天,大驚之下報警…… 

這個三人家庭擁有物業和汽車,生活條件看來不俗,誰知道只是虛有其表缺乏內涵:夫婦倆甫見面便吵架,說盡傷害對方的說話,與兒子感情淡薄——原來當年未婚意外懷孕,女方不想墮胎,選擇與對方結婚。婚後各種問題陸續浮現, 特別是雙方皆認為孩子是個贅物。然而,礙於男方的工作機構不認同離婚行為,所以兩人遲遲未有正式辦理離婚手續,但所有財產經已分配妥當。對兒子來說,「家」只是一座冰冷的房子, 絲毫感受不到半點愛,誠如電影原名Loveless (沒有愛),確實是無愛可言! 

劇中女主角珊雅儘管抱怨母親自幼管教嚴厲,態度冰冷,心底裡其實鍾愛她,渴望得到對方的愛;同樣兒子渴望得到母親(珊雅)的愛, 可惜事與願違,母子倆即使共處一室,母親亦只顧看手機,對兒子視而不見。導演刻劃兩代人對母愛的強烈渴求,可是要實現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願望並不容易,那份對愛的熾熱盼望,跟夫妻關係的疏離冷漠與扭曲了的人性價值對比強烈。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二〇一六年初進行了「香港兒童快樂因素調查」,以問卷方式,成功訪問了一千零五十五名六至十七歲兒童,談談他們眼中的快樂元素和因素,有五成七受訪兒童感到快樂,較二〇〇八年的調查結果為低(七成三);一成受訪兒童表示不快樂(二〇一六),遠高於二〇〇八年的二點六個百分比。逾七成受訪兒童認為跟朋友或同學在一起時感到最快樂,其次才是母親(近六成六)和父親(近五成六)。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感到快樂的活動是群體╱動態活動,特別是較年長的兒童( 十五至十七歲)喜歡與朋輩一起玩耍或運動,較年幼的(六至十一歲)則喜歡家庭活動。

天主教會視「婚姻」為一件聖事,是一男一女相愛的盟約,組成一個共同生活及互愛的親密共融團體。婚姻與家庭的關係非常密切:父母是教育子女的最先負責人,要為子女創立一個家, 溫柔、寬恕、尊敬、忠實和無私的服務便是家規。(《天主教教理》第1660條及第2223條) 

影片於康城國際電影節贏得評審團獎,並獲提名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問題研習︰ 

  1. 影片採取開放式結局,你認為故事將如何發展下去? 
  2. 當你有事情想分享或傾訴,通常會找誰? 為甚麼? 
  3. 你每天與父母有多少時間溝通? 
  4. 你和父母通常一起做甚麼? 

參考資料


俄語對白╱中文字幕╱片長127分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