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青年年青年有感

期數
3871
刊登日期
2018.04.27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4 月 29 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

隨著青年年的展開,最近有不少教友詢問我有關對青年年的看法。於是我也開始反思教會內青年的現況。其中,我關心的是為甚麼教會內熱心的青年愈來愈少呢? 

(一)教會的公眾形象

不少非教友一聽到「天主教」便卻步。而在校宣傳天主教同學會時,不少同學聽到「天主教」一詞便馬上離開。為甚麼一般時下青年會對教會避之則吉?這跟教會近年既定的刻版印象無不相關。

同樣,不少曾就讀於天主教中小學的青年也認為「返教會」一詞只等同於「望彌撒」。「返教會為咩呢?」在不理解禮儀的意義下,令普遍青年認為教會活動就是沉悶的活動。

再加上坊間不清楚教會的倫理立場。教會一方面在不同性傾向的議題上高調發聲,但教會內的性醜聞又沒有好好解決,縱容肇事者或協助隱瞞事件的報導仍沒有終斷。這令一般人覺得教會偽善,因而對教會產生反感。作為公教青年即使想跟非教徒朋友說明,也感到無所適從。這種無力感也令青年漸變低調。

(二)社交圈子的需要有所轉變

智能手機等電子科技產品的出現,令社會進入了截然不同的時代。現在只要一機在手,年輕人便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與任何人互動與交流。青年不再需要透過教會團體去認識朋友或參與聯誼活動,令堂區的社交功能大減。活躍的青年也不一定要在堂區這平台發展自己。

再加上電子科技產品令資訊無處不在, 令新世代習慣於被資訊所包圍。即使需要靈修資訊和材料,在網路上可有更多的選擇。即使在信仰上有所追求,也不必到堂區這個實質的地理位置了。

(三)在堂區以至教會沒有位置

堂區為甚麼不能給予青年一份歸屬感?一方面是因為青少年處於容易陷入迷惘的階段。特別在主日學畢業之後,青年未能在堂區中找到自己的團體和定位,便容易有抽離感。

另一方面,即使青少年找到自己的位置,願意投入堂區,但堂區逐漸老化,堂區的空間和活動管理都被年長教友所主導,縱然堂區偶有成年教友非常鼓勵和欣賞青年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但往往有更多教友恃著自己的「經驗」而忽視或無視青年的意見,對青年團體表現出不信任。在一個得不到尊重的團體又怎會持續投入參與呢?最終,失望而回的青年,自然會慢慢失去歸屬感,繼而離開服務、離開堂區。

雖然教會的公眾形象及科技發展對人的影響並非我們可影響和改變。但青年在堂區的信仰生活,卻絕對是我們可以作出改善的。甚麼是堂區?甚麼是教會?答案不就是教友嗎?因此,要提升青年對堂區和教會的歸屬感,首先是要讓他們獲得應有的尊重。而這絕對有賴教友們學會以開放的心來看待和尊重處於不同時代處境的青年。

作為公教青年的一份子,我非常感恩能接觸到教會內熱心和無私地去推動青年牧民工作的團體、神職人員、牧工及教友。但若欠缺堂區教友們的支持,不論在其他層面付出多大的努力,最後青年返回堂區後只會打回原形。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子, 只是多數人都忘了。」我希望各位年長教友不要再話當年,而著眼現今青年的處境,學習耶穌對待富少年的態度,懷著耐心和關愛聆聽他們的意見,即使大家的意見可能有所不同,但仍然尊重他們的決定。

  •  本文作者Hilary活躍於堂區及教區的青年牧民活動,現就讀於本地大學,亦是所屬大學的天主教同學會會長。 
  •  本專欄由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