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青年、家庭與聖召

期數
3872
刊登日期
2018.05.04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5 月 06 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

教宗方濟各在召開了兩次有關家庭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之後,隨即宣布在今年的十月召開以青年、信仰與聖召辨明為題的主教會議, 不難見到他的思路方向,由慈悲、家庭到青年。

到底今天青年的信仰處於甚麼境況?是否就像成年人眼中所定義的問題? 

在天主教的傳統裡,由嬰兒領洗開始, 大部份培育的焦點都好像是集中在「預備」領受個別聖事,如堅振聖事、初領聖體、甚至到了適婚年齡時預備婚姻聖事。

暫且不談培育內容,這種對兒童至青年的「聖事性」培育,的確很容易讓青少年覺得信仰培育是為了領聖事,領了聖事後便「畢業」了。

用現今的術語,沒有「可持續」的發展,過往「所學」的內容也很快「忘記」,或甚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就讀天主教中小學還好,但一進了大學或初入社會, 巨大的世俗洪流很容易會「淹沒」他們的信仰種子。

其實,成人聖洗聖事前的慕道培育,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教宗提到在青年的信仰培育上,陪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辨別的重要, 青年在人格及信仰成長上均處於摸索階段,父母帶給他們信仰的種子,需要不同的土壤、空氣和陽光使之發芽生長。

當中,青少年特別受朋輩及團體的影響,但領了堅振的青少年,男的「大多數」做輔祭(現在好些堂區也有女輔祭),女的參加某些女青年善會等,選擇好像不多,更可惜的是大部份青少年將「自然流失」。

而每年到了聖召主日前後, 總會有聖召推廣活動,參加的青少年都明白要靜聽天主的召叫——雖然暫時未能確定往後的方向。

在這些推廣司鐸和修道聖召的活動外,如能在其他的聚會中, 同時邀請夫婦分享婚姻聖召,或許會有不同效果,且從青少年的角度來看,參加這種聚會可以有更全面的思考和辨別。

一些神父和教會人士早說過,選擇婚姻生活的夫婦,與選擇修道的神父修女雖然召叫不同,但在抉擇的過程中是同樣「勇敢」的。因為婚姻中要和與自己完全不同的配偶,一生一世地一起生活。

說到底,青年的培育,無論是人格或信仰方面,家庭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從父母身上,他們學會了怎樣對待其他人及與天主建立關係(透過祈禱和聖事),無論日後是結婚或是當神父修女,這些家庭培育就成了最重要的基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