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使人毛骨悚然的發展更新

期數
3872
刊登日期
2018.05.04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5 月 06 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

 

聖文德在方濟大傳中,引述方濟在他逝世前說:「我的弟兄們,我們必須開始事奉我們的天主, 到現在我們做了很少。」其實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三個福音生活團體的會祖,一直盡心服務了痲瘋病人,到過許多地方作流浪宣講,包括會晤大人物如教宗及蘇丹王,更在祈禱中經驗到一個史無前例的奇跡,就是他身體上出現了基督的五傷。他的名聲,不但在亞西西受到頌揚,也傳遍歐洲各處。雖然他個人沒有任何「利」(他是酷愛貧窮者),但總算有「名」(用世俗的眼光)。他這樣說「做了很少」,難道他不知足?難道他相信一種發展主義?追求「業績」增長?使人聯想到無論是電腦作業系統、防毒軟件的病毒定義、智能手機程式等,都迫使使用者作定期更新。這些聽下去是有如「不斷革命」的口號,那份不止境使人毛骨悚然。 

從某時開始,「發展」成了一個普遍價值,更尤有甚者是理解成為一味的經濟增長。社會這樣做,只會使地球生態過份負荷(所以我們才有了「可持續【永續】發展」的概念)。而機構單位上上下下每年都被迫寫「發展計劃」,許多時候因為已失去了精益求精的更新心態,便演變為應付上司的苦差事。到底,發展和更新,是為了甚麼? 

梵二提倡的更新,是打開教會的窗戶,讓聖神的新風吹入,為能適切時代的需要,好讓教會滿全其使命。五十多年前,教宗保祿六世發表了《民族發展通諭》,第一句便表明了「發展」是關乎三樣事情;(一) 脫離苦境;(二)尋求更多分享文化的益處及更積極改善人性素質; (三)謀求更圓滿的成長。人的發展,是以人的幸福為目標。所以,無諭是「更新」或「發展」,都是返回事物的根本及目的。

那麼,在個人靈修如何談更新和發展呢?且看在受造界,隨著時間的運轉,生命既會成長也會衰退,花開花落,生老病死既是現象,也原本是一種定律。但在基督徒的信仰中, 耶穌的復活帶來一次而永遠的更新, 使我們永生。所以,有了終極的盼望,不用執著眼前的東西、現世的掛慮,更談不上追求量的增多減少,而是要著眼在於發展如何邁向永恆。

方濟說「我們做得很少」,這是他的微末心,是為了盡自己的能力去回應天主給的召叫,所以他加上「必須開始」。如其說更新,更好說是重拾那起初的愛德。方濟在「使萬物更新」的基督中找到了「人生發展」的方向及動力,就是要「事奉我們的天主」,並非自私的追求自我實現。難怪,方濟在人生的末期,仍感到有發展、更新的空間;這樣看來, 在人生的甚麼階段,我們不但也可這樣說,更要如此行。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