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道】主,我的好友!
復活期第六主日(乙年讀經)
讀經一:宗十 25﹣26, 34﹣35, 44﹣48 ∣ 答唱:詠 98 ∣ 讀經二:若壹4:7﹣10 ∣ 福音:若十五 9﹣17
大約是中二、中三那年,我和死黨劉偉傑(現為澳門教區司鐸)一起在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當輔祭,大家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我們傻乎乎地打電話給聖神修院,得到答覆是要我們先讀大學。豈不是要等上七、八年?我們又拿起教區手冊逐頁揭,見到一個叫維豪備修院的單位,立即撥電話查詢。後來遇到陳鴻基神父,他介紹梁定國神父給我們認識。那時,我的心情忐忑不安,因為對維豪備修院的背景一無所知,便決定殺出跑馬地,與死黨結伴,前去參觀備修院。得知當時修院那裡只有三個人:一位年長神父,一位洗衫亞嬸和一位煮飯姐姐。我們當時真的有點意興闌珊,剛巧那時包括我倆,共有六位青年叩門考慮回應聖召,維豪備修院便在回歸祖國那年(一九九七)再次起錨啟航,我們便開始慈幼修道的旅程。朋友不但是為幫忙解決問題,或互相傾訴心事,而且更具倫理的意義,提升自己的德行,甚至能結伴一起尋覓自己的召叫。
何為朋友
古希臘哲學家亞理士多德將友誼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那些真誠地愛對方而不求回報的人,這是仁義之交,其他兩類則屬利益之交或享樂之交。仁義是友誼真正的本質,其他兩者皆不夠層次;以仁義交心的友誼必會恆久,凡以利益和享樂為前提的交往,很容易被瓦解。
本主日福音,耶穌稱「你們就是我的朋友」(若十五14 ),值得我們反思我們與祂是哪一種友誼。耶穌的邀請語重心長,打破人神的界域,紆尊降貴, 與我們交朋友。亞理士多德有一名句: 朋友不應被看作外人,而是我的一半(ho philos altos autos)。若主能成為每人生命的知心好友,我們與祂的關係便視為仁義之交。
與基督為友
主耶穌如何成為我們的朋友?就是祂在最後晚餐時,為門徒洗腳、建立聖體聖事。因此真正的朋友不離真情與犧牲,甚至可以置生死於道外,在十字架上為人類傾流寶血。試問若我們只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又怎能與主建立深厚的友誼?因此,我們需捨棄一己之私,放下個人的利益與名譽。只有我們努力修德成聖,才能與基督成為「密友」,為信仰生活提供養料。
與他人為友
真正實現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就是我們把身邊的人視為弟兄姊妹,甚至把仇人變為朋友。若人不信靠上主,是無法做到的。人在原罪中失去和天主的友誼,呈現彼此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天主決意將之修復。為此,在讀經一耶穌許下門徒派遣聖神(宗十44 ),作我們的「護慰者」(Paraclitus)。這詞內容美麗,是解作法庭中召來的人,為被告作有利的辯護。當我們遭受魔鬼的控制,使我們陷於誘惑,或氣餒,聖神必來扶持幫助我們。所以,我們應效法聖神, 作別人的「護慰者」, 能夠彼此相愛,為對方謀求幸福,並以此為樂, 社會便能建基在四海之內皆兄弟精神基礎上。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道明會左旭華、香港教區黃君右和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