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為贖世主堂繪「光明之路」 鄺珮妍畫紙畫筆做密友
去年領洗的新教友鄺珮妍畫了一幀以《光明之路》為題的信仰圖畫,於四月二十八日在屯門贖世主堂彌撒中獲祝福。一位以繪畫為興趣的教友,如何能畫出這批宗教圖畫?平日在彌撒,信友頌讚主可以加入聖詠團;服務堂區可以選擇做輔祭或收奉獻。為甚麼珮妍會選擇用紙和筆呢?
珮妍的《光明之路》一共十四幅圖畫,以現代藝術畫風,用塑膠彩在椴木上雕刻。作品傾向沒那麼細緻勾畫人物輪廓線條,反而著重用色彩對比強來突出重心。因為受到贖世主堂廖雅倫神父鼓勵,這一幀畫是珮妍目前較完整的一系列作品,至少比之前未能完成的《苦路》為完整。
珮妍畫信仰圖畫的動機,源於她本人虔誠的信仰。她從幼稚園到中學都念同一家修會學校—— 聖保祿學校,自小,修女教她學會凡事祈禱,就連經常肚子痛都會祈禱求主減輕她的痛楚;測驗考試前,她又會到聖堂祈求合格;長大了以後,每次去外地旅遊,她都會參觀當地聖堂或望彌撒。珮妍自小父母離異,她需要聖母媽媽,聖母亦成了她凡事虔敬祈禱的動力。
光明之路
雖然鄺珮妍自小接觸天主教,但到了兩年前才正式參加慕道班,去年才正式受洗。因為就讀於聖保祿學校,所以自小跟基督君王小堂的連繫很密切,兩年前選擇到聖瑪加利大堂慕道。
畫筆和畫紙就是鄺珮妍的朋友。自小,她已培養出繪畫的興趣,只要不用上課不用做家課,她的世界就是顏色筆和紙,「開心與不開心也是畫畫」。她從小學階段已開始畫和信仰有關的作品,近年則另有新動向: 「我畫了一批以基督復活為題的畫,後來嘗試畫以拜苦路為題的畫,但一直未能令自己滿意,所以畫不完。」
她又補充說,感謝贖世主堂廖神父邀請她畫畫:「要不是神父邀請我畫這幀畫,我想我不會刻意畫得如此細緻,也沒有這個推動力。」
信仰畫作有它獨特之處,跟其他題目的畫作無論用色、風格、光暗、以至構圖和人物比例,都與其他畫類,例如風景畫、人像畫不同。到底珮妍畫以「復活」為題的畫,可有遇到困難?
「以畫拜苦路為例,我在中途停了下來,畫到第三處,我覺得作品不是我想要的。人物性格、顏色都不是我所想的,但我又捉不到我想要的是甚麼。」去年八月,神父邀請了她畫以復活為題的畫,但她心裡仍有畫拜苦路時挫折的陰影,怕自己「畫不來」。最後,她亦選擇應邀畫畫。
祈禱陪伴作畫
為甚麼神父會邀請她畫福音畫呢?原來珮妍過去一年每一天都畫一幅黑白畫,或是隨手選一段默想的經文,然後跟教友或神父群組分享。廖神父欣賞她的「塔冷通」,主動邀請她作畫。珮妍聽罷,第一句答說:「我沒信心。」但第二句旋即補充說:「先讓我祈禱,讓我聽聽這是否天主的旨意。」
於是,她到訪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下班後去明供聖體、祈禱和默想,靜心聆聽天主的差遣,希望揮去畫拜苦路時遇到的挫折感。過了兩星期,她開始動筆每天畫畫,繼續祈禱和默想。這段時間,她完全依靠主, 而不是如畫拜苦路時一樣完全靠自己。事,就這樣成了。
聖經故事有限,畫信仰為題的畫,珮妍談及她如何取材時說:「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去旅行某個地方,都會刺激出很多題材和想法,可能一首很幽怨的音樂,都會令我腦海產生很多畫面。」所以,她不怕有「畫到盡」的一天,反而擔心自己對色彩的要求,阻礙了她創作的流暢度。(達)
後記:珮妍曾有十年零售包裝品質管理的工作經驗。每天就是要監督產品顏色是否合規,同樣是綠色,她用來工作的雙眼要監察「綠色」有否偏黃或偏紅。因為她對顏色著墨有執著和要求,所以她對自己的畫作有同樣的水準尺度,每一幅畫的光暗和用色,都在訴說著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 光明之路的敬禮及解釋,見教區禮儀委員會網頁,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