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聖母神樂院 九十年主恩常伴

期數
3877
刊登日期
2018.06.08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6 月 10 日 常年期第十主日


 神樂院院牧高豪神父:社會需要默觀祈禱

(本報特稿)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院牧高豪神父指出,建院九十周年是會士向本地教會感恩的時刻,也提醒他們透過祈禱與靈修陪伴,幫助信徒於默觀之中親近天主。

嚴規熙篤會聖母神樂院四月二十二日奉獻建院九十周年感恩彌撒, 多位來港出席會議的熙篤會亞太區神父共祭。

高豪神父五月廿一日對本報說,隱修生活一直對教會以至社會有著重要意義,嚴規熙篤會隱修士每天祈禱七次,其中為香港教會以至普世教會祈禱。他說:「聖母神樂院的團體從河北轉到香港, 而現址於五十年代落成,我們感謝香港教會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鼓勵。」

目前嚴規熙篤會在港有十五位會士、在台灣則有五位,他呼籲信徒為該會的聖召祈禱,而修會亦重視向教會人士分享默觀祈禱的精神。

高神父說,梵二會議再次肯定隱修的重要;而他認為靈修書籍是修道人向現代社會推廣隱修及默觀的媒界。「從中古教父以至近世的梅頓(Thomas Merton,又譯牟頓)都發揚相關靈修思想⋯⋯(曾服務神樂院的)潘寧頓神父 (M. B. Pennington)著書推廣『歸心祈禱』。」高豪神父目前亦會幫忙出版社審校相關書籍,而他樂見教徒受惠於這些靈修書作, 更有教友著書分享靈修經驗。

談到神樂院近年的發展,高神父指聖母神樂院避靜所早前完成裝修重開,這是避靜所一九七一年落成以來首次徹底翻新。他說退省需求甚殷,而「新裝修的客房方便退省者獨處,更能投入默觀祈禱」。

他又感謝教徒熱心服務神樂院,義務為神樂院打掃及提供醫療等服務;談到平日生活,他指隱修士重視祈禱與勞動,雖然神樂院早就停止自行生產牛奶, 但目前仍會生產少量餅乾。

高神父亦留意到香港教徒的靈性需要,他指近年神樂院收到更多信徒著他們為離世親人代禱的邀請,故此在人老口化和照顧需求增加的社會處境下,他期望幫助信徒透過祈禱面對離別與生命的不同時刻。(鄧) 


 

聖母神樂院簡史

現在的大嶼山聖母神樂院,原於一九二八年創於正定,是經過了萬里跋涉,兩次走難,九年流亡,才正式遷移大嶼山,而建設起來的。

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的前身位於華北河北省正定河灘。一九四七年九月,華北變色前,隱修士逃至華南,再轉往四川成都。

在大陸變色前後,六十餘位修士中,只有十六位僥倖逃出。半數流亡美、加, 半數流亡香港。一九五一年初,覓得無人跡的大嶼山,搭木屋暫居。一九五二年年底,嚴規熙篤會隱修會總會長東來視查,才決定在香港大嶼山成立修院。

一九五三年年底,美加修士與香港修士會合,然後才正式開發大嶼山,建設修院。

河北正定的神樂院(一九二八至一九四七年) 

正定教區決定成立隱修院,汪院長命名這座修院為「聖母神樂院」(The Monastery of Our Lady of Liesse(of Joy)),俗稱河灘苦修會。迄至一九二八年春,工程大功告成。

選舉院長

神樂院自一九二八年成立迄至一九四一年,這十四年的過程中一直如同一個嬰兒,由神慰院撫養,並作為神慰院的附屬修院(Annexa)。至一九四一年度發顯願的修士(有選舉權的)已有十四位,再加初學生和輔理修士共有四十多位,儼然是個正常的修院了。五月卅一日,是聖神降臨瞻禮望日,中國修士李博嵐神父膺選院長。

迫受迫害和修院的遷移

中國內地變天,李院長決將修院遷移。在四十位發願修士和二十多位的初學生中,除僅有八位願與修院共存亡外,大多數都願意他遷。一大群穿白袍黑聖衣或灰袍紫聖衣的修士們,由北平赴天津搭船到上海,再抵達重慶,旋即僱用兩輛貨車, 轉赴成都,終於十月廿五日到達了目的地——新都縣屬的泥巴沱。

四川成都的神樂院(一九四七至一九五○年) 

大陸整個變色後,人心惶惶,修士想到通路也只有香港20和澳門。一九四九年六月一日恰逢美國肯塔基州的熙篤會日色瑪尼修院慶祝立院百周年紀念,李院長同年五月廿九日由香港飛美轉法,參加熙篤會議,藉此呼籲保送內地修士到海外。

流亡香港及美加(一九五○至一九五三年) 

李院長先在新界沙田及青山,繼而到大嶼山的大澳、石壁、梅窩等處勘地,可惜不是地價昴貴,便是交通不便,未能成功。終於一九五○年約十月找到修院現今所在地——大水坑。經耶穌會賴神父和港督葛亮洪的斡旋,僅四月餘,政府當局便批下七十三英畝土地為建修院,李院長為修院所在地命名熙篤源。建立修院既見端倪,李院長便通信大陸四散的修士,召他們各自來港。

神樂院正式遷移大嶼山(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九日) 

既決意在香港復興神樂院,李院長在二次赴美之前,已計劃建造一所牛舍。該牛舍如期於一九五三年春落成。翌年春二月十九日四旬期第一主日,特請熙篤總長舉行降福聖堂典禮。是日港督葛亮洪伉儷出席,為便利港九人士前來參禮,特租賃油麻地客輪七艘,搭載善男信女約二千五百餘人,熱鬧空前。

穩定修院經濟

大嶼山建立修院之始,中外的友好紛紛建議生產之道,李院長主張養牛。當時安老院修女日多達(Gertrude)請求友人捐牛;不久便由九龍牛池灣聖猶達牛場購到牝牛二頭牡牛一頭,此後陸續增加,至一九五七年由澳洲買到十五頭選種牛後, 牛場已粗具規模。配合牛奶設備及牧草等,牛奶場至此已進入正軌,多年的計劃已告實現。

結論

神樂院在院長領導下,自一九五一年搭木屋起至一九六二年最後一座大廈竣工,在艱苦經營下,克服了層層難關,步步向前邁進;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即是在修院中依舊能按聖本篤的規矩度他們的隱修生活。

 

 • 資料取自:嚴規熙篤隱修會台灣水里萬福聖母院網站 trappist.catholic.org.tw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