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土地大辯論」的幾個問題

期數
3877
刊登日期
2018.06.08
作者
葉寶琳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6 月 10 日 常年期第十主日

教廷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部長圖爾克森樞機在發表《經濟和金融問題》文件時說,健康的經濟體系對鞏固人際關係至為重要, 而地球資源是為人類尊嚴服務,亦要用於公益和尊重人性尊嚴之上。文件說「近期的金融危機可以作為一個時機,藉此發展更加注重道德原則的新經濟,提出金融活動的新規則,消除其間的掠奪和投機活動,發揮為真實經濟服務的作用。」

是次「土地大辯論」在香港土地房屋問題嚴峻的背景下出現,可以是一個時機嗎? 

可是,筆者卻見到諮詢內容有所缺憾。

(五)預留「丁地」並沒有包括在諮詢選項內

諮詢文件內十八個增加土地供應的選項中,把「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納入「概念性選項」內。可是文件不提為丁權劃線/截龍、不提防止套丁謀利問題,只提增加發展密度變成「丁廈」,筆者不禁要問,興建的房屋是誰人受惠呢? 

鄉議局曾在二○○二年公佈估算,擁有丁權的男性多達廿四萬人。雖然如此,有丁權也未必有屋,因為男丁也須在鄉村(俗稱村界) 範圍及「鄉村式發展(V-Zone)」土地才能興建丁屋,而鄉村範圍內的土地有限,丁屋也建得密麻麻。然而,政府卻同時預留大片「丁地」,截至二○一二年六月( 政府以成本高昂為由,至今仍未更新資料), 在全港法定圖則上劃作「鄉村式規劃發展區」的官地面積達一千二百零一點二公頃,扣除不適合發展的(例如道路、斜坡),仍有九百卅二點九公頃。

土供組在諮詢文件內提出增加丁屋發展密度,即使是按現時丁屋標準或變成「丁廈」,若不檢討丁屋政策甚或為丁權截龍,都不可能滿足廿四萬男丁的申請。若然政府無須預留這九百多公頃土地作興建丁屋之用,必定可以大大解決土地問題。

( 六) 土地「供應」外,土地「需求」管制同樣重要

要解決住屋及民生問題,土地「供應」只是其中一環,但還有更多與土地房屋相關的政策值得商討。土地房屋的囤積、炒賣、商品化,是次諮詢文件並沒有處理。「土地囤積稅」、「資產增值稅」、空置稅、「減半賣地全建公屋居屋」或「累進差餉」應該同樣成為選項。

( 七) 是真還是假諮詢?

土供組表明問卷調查是諮詢途徑之一,可是問卷內容只詢問市民在十八個選項的優次,市民需在問卷揀選土地選項後,再填寫預計可提供的土地面積,因此,筆者以上在選項以外的問題,土供組只會視為「其他意見」。發展局說土供組不代表政府,令人想到早前退保諮詢,政府委託周永新教授寫的研究報告提出全民方案,民意也較多支持全民退保,即使如此,林鄭月娥卻早有立場,最終否決全民退保,那麼,土供組的建議,政府又會不會採納呢? 

結語

香港的土地炒賣,也是和金融市場一樣,扭曲了香港的經濟。

但願「土地大辯論」可促成消除掠奪和投機土地買賣,發展更加注重道德原則的土地政策。(系列三之三/完)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