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若天】發聾振聵
期數
3879
刊登日期
2018.06.22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6 月 24 日 聖若翰洗者誕辰
洗者若翰誕生前,他的父親匝加利亞失卻了語言能力, 表面上看來像是受了懲罰,事實上他是在承擔一項先知性的預言:他的孩子將會是發聾振聵的聲音。孩子來了,他的口和舌頭立刻就開了, 正如後來若翰被問及他的身份時,他回答說: 「我是在曠野裡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上主的道路吧!」(若一23 )
發聾振聵,重要的不是聲響有多大,而是內裡的信息是甚麼?常聽人說:某某神父的聲音多響亮, 講道時總沒有人打盹。是讚語?是貶辭?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失聰的人,說話聲響也常比較大;滿場遊走,像娛樂節目,打盹的人自然就不多了。然而,反躬自問:我們的宣講是否為取悅於人,還是為取悅那考驗我們心靈的天主?(得前二4)教宗方濟各的勸諭,福音的喜樂第150段說:宣講是向他人傳達我們所默觀的,因此在準備宣講前,應先讓自己受到聖言滲透。我們要牢記,無人提出的問題,便不應回答。為喚起興趣而談時事,也是不適當的,這是電視節目份內的事。(同前155段)
洗者若翰曾說過:「我不是默西亞,我只是被派遣作他前軀的⋯⋯他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若三28 — 30 )的確,若翰從來沒有離開過他作為默西亞前軀的使命;在我們當中,我們也不該自恃,滔滔不斷地宣揚自己。我們都是有軟弱、有缺失的人,蒙主不棄,被召喚為祂的喉舌;我們不宣揚祂,宣揚誰?不傅遞祂的福音, 傳遞甚麼?不為聖言所滲透,難道為俗世?浪費了講道臺,或以講道臺作為社交平臺、政治論壇是否恰當,大家都心裡明白。相反,無論我們身處何處,卻都應傳揚及見證主的大愛,因為如果沒有祂,我們的生命尚有甚麼意義?祂給我們力量,就是要我們為信仰作見證,這見證引領我們繼續成長,直到我們眾人都對於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達到基督完滿年齡的程度。(弗四13 )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