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
「屋大不如心寬」,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其中必有不少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而引起的煩惱。沒有寬恕就無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不管是否合乎人的意願,都會在交往中造成彼此的傷害,而各自數算著彼此的過失,就形成一種傷害的惡性循環,即使以沉默或視而不見的方法去面對,也會產生下意識的悲苦與攻擊性。
這些負面情緒一遇到機會,就會藉著責備、批評、與不滿發洩出來, 等機會就會報復及加罪於對方。這樣的心態只會催使人生活得不暢快, 苦在心中氣難消。只有真心寬恕才會得回平安,使生活得安寧。因為寬恕能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淨化彼此的關係,並在這種彼此針對的矛盾中, 闖出一線生機,使我們在這種無法避免,互相傷害的氛圍中,發展出人與人之間的體諒與包容。寬恕並不是要我們壓抑自己的反感,要得到真誠的寬恕,我們必須准許自己,先去感受被別人傷害所帶來的痛苦,但是不該只沉浸在痛苦中,卻要跳出來,退一步海濶天空。
接著是憤怒,它是一種力量,讓你與傷害你的人保持距離。在實際的關係中,這可能是你的至親,你必須跟他天天相處。即使如此,憤怒仍可為我們自己創造一個保護空間,在這裡傷口才得痊愈。而且,在這裡人可以理智地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了解對方為甚麼要傷害你,或者為甚麼你會覺得被傷害。經過思考後,人才能真正寬恕對方。
其實,「寬恕」就是讓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解放出來,這些來自內心傷口的負面情緒,是必須處理的,當你面對它們時,就是你沒有逃避傷害的時候,而這一來你就能不再受這傷害的控制。
當然,我們必須祈求上主的助佑,教導我們寬恕的藝術,讓關係中的傷口不再成為彼此的重擔,「寬恕」可以淨化彼此的關係,使愛能活躍奔放。
「寬恕」可以是一道冷河,使人透過反省能洞悉自己內心的傷痛,並從憤怒中去了解自己的脆弱,去明白對方的行動是影響自己的關鍵,然後才能從心靈深處長出寬恕的花朵。
如何把這道理感染孩子呢?必須從我們的榜樣中去啓發他們,千萬不要勉強他們立即寬恕,要給予時間, 忍耐和等待。耐心地開解,會讓孩子也經歷負面情緒、傷痛、憤怒而進入反思中,把內心的不滿傾吐出來,因有父母聆聽,再經由開導使他明白, 對與錯清晰後,才能達致真誠的寬恕。
人從各種挫敗中,掙扎一番之後,就會找到一條更平坦的光明之路,從小就得到父母師長的感染,學得寬恕之道,從人際關係的交往中, 就能處處逢源,因為在寬恕的氛圍中,就凝聚成慈悲之心;明白世事不外如是,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彼此寬恕,才能活出更美好的生命,幸福就在一顆懂得寬恕的「平常心」之中!
•領孩子與幸福相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