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祿堂青年組半山遊 青年年認識教會傳教史
青年人,有否想過為何自己可以接觸、信奉天主教,成為公教青年人?
天主教會又是否理所當然的能成為香港的六宗教之一?
作為一位教友,我們又清楚香港天主教會的歷史嗎?
「凝仰學堂」有幸能夠舉辦「青年年•西半山半日遊」就是讓青年人了解多一些香港天主教的歷史,加強對教會的認識和歸屬感。
五旬節當日,適逢青年彌撒, 「凝仰學堂」一眾青年先認識香港天主教歷史背景及天主教在香港殖民地時的危與機。原來香港天主教會是由一八四二年開始,因為當時葡萄牙的護教權關係,教廷在香港成立「宗座監牧區」,並設立「傳信部總務處」。香港當時還是由英國統治,基於歷史因素,聖公會是英國國教。無論語言、文化、建築特色到政治政策上都與中國文化大相逕庭,加上在新教政府管治下的地方傳教,可以想像當時天主教會實在不容易在港立足,香港的初期教會也是困難重重,但教會仍然堅守,急人民所急,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等議題上努力,慢慢成為舉足輕重的天主教香港教區。
看看現在,天主教學校總有一間在附近,要上主日學、慕道班簡直易過借火,可惜就是吸引不了我們的青年人,是太容易所以不珍貴?還是是現在的傳教工作不再是急青年所急,不能在各種服務上體現天主的大愛?
五十年代的香港,大批內地難民因戰亂而逃離家鄉來到香港。天主教會因應教育的需要,興建的教堂多數會連著學校。而我們第一個參觀的地方——西環的聖安多尼堂正是其中一間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所興建連著小學的聖堂。聖堂內是哥德式設計,高聳的天花,彩色的玻璃窗,讓人感到內心的寧靜。側祭台上擺放了聖安多尼的聖髑, 逢星期二供奉聖安多尼的骸骨,其他日子便供奉聖人的皮膚。聖安多尼奉為「失物主保」,我們都注目聖髑作了簡單的祈禱和反思,祈求聖安多尼為青年人迷失的心祈禱, 特別為香港的天主教教育祈禱,在教育的同時,勿忘初衷,讓學生在課程內外認識天主教學校的核心價值,最終與主相偕。
慈幼會幫助青年自立
聖安多尼堂附近的聖類斯學校也有它的故事。原來聖類斯學校前身是「養正院」,專門為犯事的青年提供食宿及訓練服務。後來由慈幼會管理成為了聖類斯工業學院, 最後成為了一間中小學。
今日的青年人就如耶穌在山園祈禱上所言的一樣「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谷十四38 )我們又能像鮑思高神父一樣,成為青年人的信仰和生活上的真正的同行者嗎?
前往主教座堂途中,我們也特意去到西營盤社區綜合中心(前高街精神病療養院)和卜公花園(前華人聚居地,因香港史上最嚴重災禍鼠疫而清洗太平地),了解香港當時的醫療情況及生活情況。再到嘉諾撒仁愛女修會門外,了解嘉諾撒修女在香港的發源和服務。
最早期到香港服務的除了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外,就是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當時嘉諾撒修會已在堅道服務社區,主要是照顧孤兒, 身體有缺憾的兒童及提供教育給他們,可見不同修會在港有不可或缺的地方,如果教區能多帶出各個修會的專長和神恩,定必為青年開拓一條新的出路。
烈日當空下曝曬了數小時,哪裡是香港第一間天主教堂?
堅道主教座堂?不!
在店舖林立,完全沒有教堂遺跡的威靈街附近(現址為休憩處),正是香港第一間天主教堂的舊址。
因為兩次的嚴重火災,導致主教座堂的結構嚴重破壞到無法修復,加上信仰天主教的人愈來愈多。當時的高主教選擇在堅道興建新的主教座堂,即現在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後記:
我們與天主結的「緣」是「源」於早期天主教會的故事,我們祈求聖神降臨每一位牧養青年人的牧者身上,切望今日的教會真正急青年所急。
•油麻地聖保祿堂區青年組「凝仰學堂」供稿
建築歷史可參考:http://www.catholicheritag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