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再談閱讀
見報之日,香港書展已過中段,過往每年書展均吸引數以十萬人次進場,書展主辦單位亦會推介新書,此活動已成暑期盛事。
書展入場人數眾多,那麼本地的閱讀風氣又如何?
先看看香港出版學會四月公布的「全民閱讀調查報告」:在約二千名接受電話訪問的人士中,近七成受訪者有閱讀印刷書籍的習慣; 在有閱讀習慣的受訪者中,近六成人每週閱讀一至三小時;逾六成人每月閱讀一至兩本書。
實體書以外,調查指六成受訪者有網上閱讀習慣,當中近六成人每週閱讀一至兩小時。調查機構指香港讀者閱讀質素穩定,網上閱讀未成主流,但有上升趨勢。
教我們留意的是,調查中的受訪者,每天花在網上閱讀的時間不少(六成人每日三小時),對比下看實體書的,則是六成人每週三小時。
在今時今日吹捧手機社交媒體資訊的大環境下,為甚麼還要推廣閱讀?其實,閱讀是種心情和態度。在今天手機不離手的文化中,閱讀實體書,相對地要求當事人放慢節奏,在每頁閱讀時,騰出時間去沉澱思緒。
為教會團體來說,閱讀更是由來已久的一種重要靈修方法。聖本篤的隱修傳統中,便看重祈禱,勞動和閱讀聖書。
據本地公教書店的初步統計,銷量較多的書,就是不同版本的聖經。這也是重要的培育及靈修工具。
但同樣不要忽視的,是靈修或生活小品。它們可以在繁忙急速的生活中,讓讀者歇息,想想信仰與人生,以及生活中的美善。
上星期我們在此社論,談及教會團體可組織讀書小組,一起分享讀後體會,或書中內容與生活的相扣連,便是把閱讀的個人幅度,提升至小團體層面。
閱讀資源方面,本地教會亦有教區以至修會團體的出版事業,更可喜的是,近年亦有教友開展的。梵二大公會議的大眾傳播工具法令便談到出版事業對信仰生活的重要:「必須提倡並發展確實公教化的出版事業⋯⋯傳播有關教會生活的事理,並加以正確的解釋。要教友們明白閱讀與傳播公教刊物之必要,使其能站在教友的立場上判斷事實之真相。」(傳播#14)
此梵二法令雖發表超過五十年,社會處境固然有所改變,但當中精神仍對當今的傳播牧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