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草原上的謬思

期數
3882
刊登日期
2018.07.20
作者
黃錦文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7 月 15 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乙年讀經) 

讀經一:耶廿三 1﹣6  ∣  答唱:詠 23  ∣  讀經二:弗二13﹣18  ∣  福音:谷六 30﹣34 

沿著淡水河漫步, 意識,隨汩汩的河水律動⋯⋯

夏日的陽光,在河面反映成一道金橋,意識的腳步,踏上橋面,走向金光閃爍的國度。

饑腸轆轆, 猛然從回憶的國度回歸現實。子時已近,晚飯仍未快遞。畢竟,沿河漫步已是兩年前的浪漫。學期剛結束,書桌上學生的論文,高聳如喜馬拉雅山。電子課務系統的自動門,從不等待。

本主日福音, 記載主耶穌和門徒, 為宣揚天國分身不暇,連吃飯的工夫都沒有。主和宗徒的辛勞,於我心有戚戚然!能夠分享救主的饑渴,是作主徒的福氣。無暇進食,或許是準備五餅二魚的恩典時刻?

教會,是無限廣闊的草原。羊群漫山遍野,芳草涵碧連天。然而,牧人何處尋?

昔日,主耶穌目睹草原上的羊群, 沒有牧人照顧。豺狼虎視眈眈,時刻準備擇肥而噬! 

梵二後的教會,最核心的問題,是為何缺乏聖召?正如香港人最關注的問題,是何以入不敷出?香港人賺錢的 拚搏,賺人熱淚。單靠努力賺錢,明顯不是答案,否則香港早已人人致富。

教會推廣聖召,不遺餘力,如果單憑努力便有豐厚收穫,所謂聖召危機,早已迎刃而解?

教會擁有二千年的優良傳統,極其豐富的神學遺產,動人心弦的靈修經驗,一流的教會法,訓練良好的牧者,何以對大部份教友來說,信仰就只餘一台主日彌撒?香港教區,每年總有三至六千新領洗教友,但五年後, 進堂的有幾多? 十年後又如何?彌撒不是天人合一的神聖聚會, 信仰生活的高峰嗎?神學院的確如此教導。為何大部份教友都不想登峰? 

缺乏聖召,並非牧民困難的原因, 而是後果。羊毛出自羊身,聖召來自信友。沒有信仰成熟的教友,何來牧者? 領洗, 只是信仰旅程的起點, 正如婚禮,不過是婚姻生活的起跑線。基督徒要一生不斷努力成聖,信仰才會成熟。先有信仰成熟的基督徒,才會有牧者聖召。其理顯明。

彌撒當然是天人合一的神聖時刻, 信仰生活的高峰。問題是在山腳的不想登山, 在峰巒的不懂下山。山上、山下, 不相往還。牧人何在?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年青時曾徒步登黃山。上山的路只此一徑,別無他途。記憶所及,太陽猶在夢中,業已出發。到達山頂,已漫天紅霞。登山途中,少有休息。如果當日獨自登峰,恐怕早已半途而返。可幸當年結伴同行,彼此互相打氣,極倦時有人扶持,沿途有說有笑。千辛萬苦,在笑聲中抵達峰頂。團隊精神,實是當日成功登山的主要動力。

曾經參加一個神恩信仰小團體, 每逢星期五晚聚會。當年,從星期一開始,便引頸企盼星期五晚的聚會。無論幾忙,少有缺席。聚會時敬拜讚美,聆聽教導、彼此分享。主內合一,心靈交匯,親密無間。感恩祭的精神,藉團體的深刻共融,實現於日常生活中。兩年後選擇修道生活,是團體生活的果實。幾十人的團體,竟出了數位神父,幾位修女,數十位信仰成熟的教友。可見團體生活,是聖召的搖籃。

獨行難登山, 結伴相扶持。登信仰的高峰,何嘗不是?缺乏了團體的陪伴,信友很難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感恩祭天人合一的精神。主內結伴,無懼風雨。天國路上,攜手同行。信仰團體, 是聖召的葡萄園。葡萄樹上的枝條,必然碩果纍纍!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道明會左旭華、香港教區黃君右和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