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窮人日文告: 上主俯允卑微者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在本年的第二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中表示,現今社會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貧窮,爭取財富經常被奉為「首要目標」,許多濟弱扶貧舉措卻「傾向於取悅施惠者,而非真正聆聽窮人的呼聲」;基督徒團體蒙召向眼前有需要的人「提供關懷與安慰的標記」,並且與其他機構團結合作。
此前,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禧年結束之際,藉著宗座牧函《慈悲與憐憫》欽定了常年期第卅三主日為世界窮人日。今年窮人日將於十一月十八日舉行,主題為「卑微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詠卅四7)。
教宗在本屆文告中指出,這個日子是「新福傳的絕佳時刻」,讓窮人「不會認為自己的呼聲落空」,而是「按照喜樂的原則」得到接納。
呼喊、回應和釋放
教宗寫道:「當與其他本著人道關懷、而非基於信仰的機構進行合作,通常能實現我們無法獨力做到的協助。在無邊無盡的貧窮世界裡,我們的援助也是有限、薄弱和不足的;承認這點有助於我們對他人伸出雙手,因為互相合作能更有效地達成目標。」
基督徒受到信仰與愛德誡命的催促行事,為此,教宗提出三個關鍵動詞,分別是:「呼喊、回應和釋放」,不過,「我們也懂得辨認出其他援助和互助的形式」,「不忽略那引領眾人通往天主及成聖的目標」,同時也應「就不同的經驗進行交談,謙虛地予以配合,卻不引人矚目;這種回應既適切,又完全符合福音教導,我們可以加以落實」。
再者,文告指社會「造成」貧窮的原因是「自私、傲慢、貪婪、不義」,這些惡「跟人類一樣古老」,而「罪」往往「牽連太多無辜的人,導致悲慘的社會後果」;當今世代對窮人抱持某種「恐懼心理」,視之為「帶來不安全、不穩定、混亂日常秩序的人,甚至拒絕他們,把他們隔離在遠方」;在援助窮人方面,眾人切莫「爭奪功勞」,倒要「謙卑地承認,是聖神在激發種種善行,那是天主回應與關懷的標記」。
當與教會外團體合作
文告指出,上主「俯聽窮人」、「尊嚴遭到踐踏的人」;他們雖然面對這一切,卻「有力量舉目望天,以領受光明和慰藉」;上主也俯聽那些「遭到虛假的正義之名迫害的人,他們受到名不副實的政策壓迫,在暴力之下膽怯害怕」。教宗勉勵眾人以「福音的態度」善待基督徒團體內最弱小急需的肢體;不要「輕視」他們、不以「假慈悲」相待,卻要「向他們表達敬意,以他們為先」,因為「他們是耶穌在我們中間的真實臨在」。
教宗說:「我們的冷漠是短視近利的結果, 使冷漠融化的時常是窮人。窮人的呼聲也是望德的呼聲,藉以彰顯獲得釋放的信念。望德建基於天主的愛,祂不會遺棄任何信靠祂的人。」
文告指出,眾人應當「賦予財富正確且真正的意涵,在人性方面日益成長,增進分享的能力」,「側耳靜聽」窮人的呼聲。
教宗最後勸勉眾人對窮人感到「有所虧欠」,好能「互相扶持,實現讓人蒙受救恩的相遇,信德獲得支持,愛德富有成效,望德受到鼓舞,在邁向上主的旅途中繼續前行」。
教宗將主持窮人日彌撒 與三千名窮人共晉午餐
(梵蒂岡電台訊)第二屆世界窮人日將於本年十一月十八日主日舉行,教宗方濟各將於當天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 隨後與三千名不同國籍和信仰的窮人在保祿六世大廳共晉午餐。
當天的午餐將由羅馬希爾頓酒店供應,另一個合作單位是「大博爾」協會(Ente Morale Tabor)。
教宗在「慈悲禧年」結束之際訂定窮人日。全球多個教區響應教宗的倡議,舉辦多項活動, 其中不少堂區、接待中心、學校和公學敞開大門,提供廿四小時的關懷和熱食。
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六月十四日在梵蒂岡舉行的記者會上介紹教宗為本年窮人日撰寫的文告,他說:「十一月十八日既是結束時刻,也是個起點,好以窮人為中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主角。」
談到代表教宗今年文告核心的三個動詞:呼喊、回應和釋放,菲西凱拉總主教強調,眾人務必聆聽並回應窮人的呼聲,且毫不推諉拖延,也必須貢獻己力。
「這份文告邀請大家意識到,窮人就在我們中間,而在他們面前袖手旁觀和自我參照,完全無濟於事。」總主教說眾人不僅要慈悲為懷、實事求是,還要幫助這些受苦的人「擺脫」悲傷與排斥,並讓自己不再害怕他人、冷漠以對、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