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我愛夏日長

期數
3884
刊登日期
2018.07.27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7 月 29 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小時候總是等待假期的來臨,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悠長暑假:誰不喜歡沒有規定的起床時間、沒有上下課的指定動作、有看不完的電視節目、更有甚麼夏令營(儘管每年都說以後不參加)。回想起來, 原來喜歡不是暑假的內容,而是享受放假的那種獨立自主、自由自在及無拘無束。

過奉獻生活前,做了兩年的上班族,對假期有新的體會:星期一至五平日的忙碌工作,甚至加班等,好像都是為了週末的休閒。那時候的我,因為剛獲天主教會接納進入共融,很是投身入於堂區或及教會機構的服務,來熟悉我這個新的家,晚上及週末都是很享受在堂區的忙碌, 甚麼善會、服務、禮儀、避靜、講座、朝拜聖體等。那時候覺得這樣是很充實的,因為辛苦賺回來,除了工資、經驗及資格,就是能夠享受自己賺回來的工餘時間。不自覺的,把保祿的話增潤:誰不工作,除了不得吃飯,更不得放假。

其中一個聖召理由要過奉獻生活,就是以為可以全時間、全天候的過自己享受的信仰生活,一般教友要晚上及週末才能做的,我可以不但投身,更是為此而委身。(成為職業教友?) 不過,發了隆重聖願後,有了工作本分,就是要在本修會的學校任教,才發現沒有成了心目中的「職業教友」。除了平日學校裡的職務,晚上及週末更要擔當牧靈服務。我除了身上的一襲會衣,以及沒有妻子兒女外,我根本與一個「熱心教友」沒有很大的分別。

作為修士,除了時常被問及如何面對不婚的孤單,最多人好奇的,就是「聖職人員及奉獻生活者有假期放嗎?」往往面對這個問題,我總是回應說:難道放假不就用念日課、望彌撒、做默禱、守三願嗎?然後問問題的人,對這個似是而非的答案,一臉茫然的點頭。(老實說,我根本不太清楚自己在說甚麼⋯⋯) 

有朋友提出,你不是常常外出工幹,是「商務修士」,有時候更要出國參加會議或作宣講(像一些神父出外帶領朝聖團),就說這不就是變相的放假?其實被困在會議廳或提供服務中,一點都不自由。

今天回顧以上種種,才知道是以往對奉獻生活,甚至聖召、身份認同、工作、假期、忙碌、自由自主、享受、出外等等概念,出了問題。首先,幹嘛要與平信徒比較?平信徒及非聖職奉獻生活者,都可以分享教會的職務;工作一定是要辛勞的嗎?為甚麼不可以享受工作?工作不也可以自主自由自在的嗎?有很多人在放假時更繁忙,不過很享受。

創世紀說:「到第七天天主造物的工程已完成,就在第七天休息,停止了所作的一切工程。」(二2)也許假期及休息的真義,是工作的停止。可能在上班、休班或工餘時的忙碌,不論享受或自主與否,原來都可以說是工作。簡單說,休息,就是在這祝福的一天(或是數小時或半天或幾天)不工作。「天主祝福了第七天,定為聖日,因為這一天,天主停止了祂所行的一切創造工作。」(創二3)休息是神聖的,因為人可以純粹、簡單地享受天主的祝福。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