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給最小的兄弟援手

期數
3884
刊登日期
2018.07.27
作者
李健康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7 月 29 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泰國的少年足球隊員和年輕教練,在各國鼎力相助下,被困山洞十七天後終告脫險。為拯救這十三名年輕人,傾出人力物力,以至一名搜救人員的犧牲,付出可謂不少。然而, 幾乎所有評論都是正面的,對於救援人員死於意外,沒有對年輕人的魯莽加以苛責,更沒有吝嗇投放的資源。事實上,有不少義工直接或間接參與救援, 盡顯人性的光輝。

年前從非洲和中東湧到歐洲的難民驟增,情況至今依然持續,只是緩和得多。當年我剛好參加了朝聖團,路經土耳其,有一晚在餐廳看到路上有年輕夫婦走過,女的抱著嬰兒,男的手持紙板,以英文寫着:「我們來自敘利亞, 沒有錢」。我的腦海浮現一幅聖家落難的圖像和主的訓諭: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聖保祿也在今日的讀經有相似的迴響:天主固然超越眾人,也貫通眾人, 促使手足相助,且在眾人之內,與我們在逆境同行。

一個歐洲國家要安置的難民,不是十三人而可能是十三萬人,需要龐大的資源。收容國縱然「有五餅二魚,但是為這麼多人,這算得甚麼?」況且難民來自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甚至良莠不齊,所以除了溫飽外,還需要提供很多額外配套,包括教育和社會制度的調適,才能維持社會安穩,提供公平發展的機會。

上世紀因政治理由,也突然有大批難民從內地湧到香港;但挑戰也帶來機遇,若沒有上一代難民打造的輕工業經濟,相信香港不容易發展到有今日的成就。從香港的經驗,也許我們能大膽地說,收容難民,導引為社會資源,能帶來裨益。

年輕人是社會的希望,所以看到少年被困,或孩童在戰亂中受苦,我們大都願意伸出援手。可是另一邊廂,香港社會對我們的下一代,絕不善待。在法律許可下,多少生命是因人的自私而未能出生?在經濟理由下,多少父母因工時長而疏於陪伴子女?在合約原則下, 既有利益者備受保護,卻令年輕人難有置業的希望。在政治上,可以參與的空間亦有限。

在土耳其的一幕,我彷彿也看到一個小家庭在呼喊:我們來自香港,生活在狹小的居住和政治空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