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團體更生福傳培育
思定會六月三十日假柴灣慈幼會修院舉行「監獄及更生福傳義工培訓日」,有超過一百人出席。出席者包括思定會神師陳鴻基神父及郭炳輝執事、懲教署專職教士伍永鴻執事、思定會成員、教友監獄福傳組織成員、善牧助更生協會成員及公眾人士。
「更生人士」就如迷途的羊,在「迷網」中等待援手。因此思定會以二○一八慈幼青年牧民策略︰「讓我們培養聆聽及伴陪的藝術」,作為今次培訓日的主題。
三團體過百人參加
郭執事表示在監獄中我們可看到基督的面容,監獄探訪是對基督的事奉,我們應以此心態實踐監獄福傳。陳神父則以「陶藝製作的過程」比喻心靈的更生,搓壓陶泥時去除沙石,適量排氣,如同心靈的更生,去除雜質,自我提升。這是一個細緻及漫長的過程,需要毅力、恆心及時間。陳神父同時分享他早年探訪監獄時的趣事,在囚青年以神父贈送的聖相製作紙牌作賭具。雖然被騙,但陳神父欣賞在囚青年的創意,希望能引導他們善用天主賜予的「塔冷通」。伍執事則介紹天主教監獄及更生福傳的現況,同時講解有關法例及守則。伍執事表示藝術治療及運動均是有效的更生服務模式。祈禱亦很重要,我們可在探訪監獄時引入泰澤祈禱。
更生人士分享轉變
培育日另一高潮是兩位更生人士的分享。阿文(化名)是曾被判終身監禁的死囚,現已獲釋,致力監獄及更生福傳。阿峰(化名)曾是少年犯,多次入獄,現以攝影發展自己的事業。兩人年紀雖相差二十多年,但同樣因信仰的感召而令他們獲得更生,走出「迷網」。兩人均表示監獄探訪義工要放下「自我尊貴」的心態,才能獲得在囚人士的信任。阿峰更表示,如果監獄探訪義工能分享自身的「失敗經歷」以告誡在囚青年,而非吹噓自己的「成功故事」,更能獲得在囚青年認同。
最後,參加者以「更生人士」、「監獄探訪義工」及「自己的主保聖人」,三個不同身份,反思一般社會人士對更生人士的態度 。透過角色扮演,讓參加者體會監獄及更生福傳應顧及更生人士的個人情況及需要。活動在伍執事帶領祈禱及派發「聽講證書」後結束。
思定會於一九八九年成立,定期探訪在囚青年。這是首次有超過一百位來自以上三個天主教團體成員及公眾人士,一同參與監獄及更生福傳培育活動。思定會神師陳鴻基神父表示,希望日後各天主教監獄及更生福傳團體能有更多合作機會,因為大家都是教會內的肢體。就如身體只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所有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格前 十二12)
•思定會供稿,該會資訊見 http://www.say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