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資料的真確性

期數
3886
刊登日期
2018.08.10
作者
沙拉阿姨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8 月 12 日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在互聯網盛行以前,資訊流動速度相對較慢,大家往往倚賴報章、電台新聞報導和晚間電視新聞報導來獲取最新的資訊。有了互聯網以後,資訊流動愈來愈快速,也愈來愈廣泛,無人能壟斷資訊發布的主動權,每個人也可以是資訊發布者。網上資訊百花齊放,個別資訊良莠不齊。經過網站發布的資訊,往往讓人感覺比較可信,這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互聯網資料的真確性。以下幾本繪本帶大家反思如何分辨互聯網上資訊的真與偽。

《Penguinpig》

繪本講述一個小女孩,在網上讀了一則關於企鵝豬這種有趣生物的消息,便決定要去找企鵝豬。小女孩的父母太過忙碌,沒有時間理會她,她便跟隨網上的指引,出發找尋奇特的企鵝豬。結果是世上根本沒有企鵝豬這種動物,女孩在過程中更遇上了危險。

網上不少奇趣的花邊新聞,讓讀者深感興趣,此等趣聞多被其他網站轉載,表面上更增加了事情的可信度。就像繪本中的主角,在網上看到有關企鵝豬的報導,便嘗試按圖索驥。這種對互聯網資訊深信不疑的態度,可能帶來很嚴重的後果,如病人誤信網絡流傳的錯誤治療方法,引至病情惡化;或誤信投資門路而墮入投資陷阱等。現今世代既已不能脫離互聯網資訊,家長和老師更應教導孩子如何分辨網上資訊的真與偽。

《But I read It on The Internet》

學生們爭論美國總統華盛頓口中是否有木製的牙齒, 老師便鼓勵他們在網上找資料,並運用網頁評估表來評估網站的資料是否可信。評估表中的問題包括「網頁的性質為何?屬於政府、教育還是商業機構?」「網站的擁有者是否對該題目有深入認識?」「網頁最近有更新過嗎?」有人提出書本中的資料應該較為可信,但老師也指出書本難以涵蓋較近期的資料,如天氣消息便是一例。

有時候我覺得互聯網像面魔鏡,會隨著輸入的字眼,洞察搜尋者的心意,展示相關的資料。如孩子欠缺獨立思考能力,便很容易受到網絡上錯誤的資訊影響。此繪本提供了一個課堂實例,示範如何引導孩子思考互聯網資訊的可信度,並透過網頁評估表,辨別出較可信的網上資訊。這種引領客觀思考的工具實在有用。

《真到不能再真》

「真到不能再真」,原著安徒生, 內容有關謠言傳布的可笑過程。一間雞屋裡的母雞,身上掉了一根毛,事小得不得了,卻因為說了一句話, 愈傳愈離奇。掉毛的母雞打趣說,自己少了一根羽毛,沒甚麼大不了,毛鬆一點更漂亮啊!但話說在另一頭母雞裡,就變樣了。後來事情被演繹成為這樣:「一隻母雞因為要漂亮,竟然自己啄光身上的羽毛」、「為了取悅公雞,竟在公雞面前,啄光身上的羽毛」、「有兩隻如此不正派的母雞」、「還跟其他同樣沒毛的母雞打起架來」⋯⋯「五隻不顧廉恥的母雞都死了」。最後,這件「大事」還上了報紙。

辨別網上資訊真偽,本質與分辨是非謠言相近。本來微不足道的事情,經過不同的轉述,變得誇張失實。當中的轉述者或許只是以獵奇心態把事情放大,或許是把是非當人情出賣,甚或是惡意誣捏。此等舉動我們即使盡量不參與,但又無法停止,最終謠言傳出了,信與不信、如何分辨,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課題。

善用繪本啟導兒童系列之二十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