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傳人土地講座重申當優先關顧中下層
(本報訊)信仰探討中心「天主教綠識傳人」七月三十日晚在黃大仙聖雲先小堂舉辦的土地公義研討會,約四十人參加。
研討會邀請「本土研究社」成員、城市規劃師林芷筠為主講嘉賓。林芷筠就著他們研究所得,對香港未來土地發展的真實情況,為與會者作深入淺出的講解。
林芷筠指出,根據資料統計,未來十年需要多八百公頃土地,至二○四六年更需要多一千六百七十公頃,才足以發展;可是,根據過去的現象,新發展區的土地,私營多於公營,有些公屋地變成豪宅,私營單位投資炒賣失控,也有一些隱藏的土地,例如棕地約有一千三百公頃,丁屋地帶內的閒置官地,或者短期租用地,比比皆是。
她提出,過去西九填海區之發展,幫助基層的居屋及公屋建設不多,造地之後,未必保證人人可住大一些的單位。另外公私合營,只是一種掩眼法,用公帑幫助基建和地產商;從此而得出的結論有三:(一)不是土地短缺而是分配問題;(二)需要改良政策控制炒賣;(三)政府借市民居住困境而推出政府想推的項目。社區需要傳播真實資訊,喚起大眾廣泛關注的行動。
主題分享後,信仰探討中心鄭生來神父從信仰角度作回應。他表示,所謂公義即等同公益,屬於大眾的利益,所以關鍵在於分配、分擔、彼此負起責任、共同性、共同分享、共同成長和共同發展。應以基層為出發點做基礎去考量。此外,鄭神父指出,居住環境不單指所居住的房屋,應該包括居住房屋之外的生態環境,是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去考慮,土地資源不應被操控在某些人手上。
在公開討論的環節上,參與者也提出如何集中火力,在政府可以考慮和容易妥協的地方,發揮民間聲音的力量。另外有從事環保工業的人士提出,環保工業亦需要有土地作為他們的生存空間,他們沒有土地不能擔起環境保護的回收工作,這也是土地公義的範疇。另有與會者曾質疑政府的誠信,認為這是假諮詢,不存寄望。鄭神父則鼓勵信徒以基督徒信仰的角度為主導,以肯定和正面的回應方式,先相信政府說真話,對議題多些探討,配合和支持,並以此來要求政府有所交代,用既具體和正面的方向去回應,才是正確和有希望的。
聚會中,本土研究社及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派發研究報告書,詳盡分析土地問題。
有關這議題的聚會還有三次,大會鼓勵堂區教徒本著關心香港社會、關心環境和弱小弟兄姊妹的需要的精神,繼續在堂區推廣、鼓勵和支持參與討論這個議題的聚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