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香港基督宗教建築

期數
3888
刊登日期
2018.08.24
作者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8 月 26 日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

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各有特色,但少有專書專題探討,陳天權的《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中華書局;二○ 一八年七月)整合不同宗派教堂的特色,並連繫它們與信仰群體以至社區的故事,是一本讓人留意的書。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近年為自由撰稿人,也致力推動歷史建築和風俗保育,而新書所帶出的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正教建築內涵,均來自他多年來的研究。歷史學者夏其龍神父在此書序言中,指作者能從教堂設計的演變反映基督宗教傳入港九新界的過程,且圖文並茂。

很多基督宗教建築成為區內地標甚至香港的文化遺產,為城市增添多姿多采的景觀,作者有見及此,希望透過新書讓大眾認識這些香港美景。

每個年代的教堂因應當時的建築風格而設計,部份更因「本土化」而加入中式設計,佳作甚多,新書則重點放在年代較久又具建築特色的教堂, 藉此講述香港的教會歷史、宗教裝飾和節日禮儀。

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基督宗教在香港」,帶出本地教堂設計演變以至梵二後的變革;第二章「解讀教堂密碼」介紹符號與象徵,讓外教人明白設計用意;第三章「基督宗教節日」談敬禮與習俗;第四章「基督宗教傳入」介紹不同宗派在各區的聖堂。書中提及的宗教建築有近百間之多。

新書可取之處,就是結合社會處境去剖析教堂的設計演變,當中論及近年有不少教堂與發展商合作重建,例如灣仔聖母聖衣堂新堂便位處原址新建的住宅大廈之內。

然而, 書中一些資料, 為不同人或有可商榷之處。例如書中提到, 一九一九年青山公路建成後,天主教傳教士隨之到新界西傳教。不過,查當時的公路仍未完全打通荃灣與元朗,神父於二十年代仍需要經過大埔的傳教站, 沿林村到達元朗服務。另一例子是元朗金錢圍村的「鴻慈堂」,據教友村民鄭運宏所言,那是一村民不贖回祖屋,物業權屬教區,到八十年代教會把該屋改名「鴻慈堂」。

縱然如此,陳天權無疑是熱心學人,雖無基督信仰,仍致力從人文歷史角度去讓更多人認識教會建築。順帶一提,讀者可從教會網站取得據教區檔案而撰寫的資訊,以正式紀錄為基礎去閱讀坊間著作,相得益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