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教育滋養生命
新學年伊始,先祝願一眾學子有個愉快的新學年。
學習可以是愉快的,但理工大學研究團隊早前研究發現,中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逐年下降;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呈下降趨勢;他們普遍認為生活技巧重要,但學校提供的相關教育不足。
家長同樣為子女的學業操心,承受不少壓力。
在香港,政府每年投放相當資源在教育上,但為何香港的學生以至家長卻不見得快樂了呢?政府早年的宣傳片說「求學不是求分數」,但種種評核制度以至公開試,教育制度仍然強調「考核」和「評估」,這令學生、家長、以至老師怎能不吃人間煙火般地忘卻「分數」對他們的影響呢?
面對教育制度的問題,不少有心的教育工作者都努力地為學生開創一片天地。
近年,有些學校開始推行生命教育課程、心靈教育,或以「正向教育」(positive education)為教學理念,透過發展學生的「正向人際關係」、「正向情緒」、「正向身體健康」、「全情投入」、「成就感」以及「正向意義」, 讓學生活出豐盛的人生。
這都算是把教育的目標從知識的傳播,返回最根本、最重要,卻又往往在世俗中被忽略的事情——培育人質素。
我們明白現代世俗的教育裡,各種考評以至培育學生日常生活技能等等,都是重要的內容。然而,在現代變化急速和前境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的下一代除了需要謀生技能外,更需要心靈上的滋養,並經驗過愛與被愛,才會有勇氣和懂得愛惜生命,以至面對日後人生路上的各種挑戰。
以上所說的理想教育,並不只是學校的責任。事實上, 「學習」、「教育」以至整個人的培育,家庭也是重要一環, 卻慢慢被忽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除了在學校學習知識、建立良好的朋輩和師生關係外,也需要得到家人的關懷和身教,這尤其是對青少年的道德倫理發展,即教會所強調的「良知」方面的培養最為重要。當我們的下一代擁有這份良知和行善的能力時,整個群體才能活出豐盛的生命。
二千多年前,耶穌基督降生成人,並到各地宣講和實踐天主的信息,透過身教去活出愛和真理,成為後世最佳的典範。而耶穌基督對門徒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使門徒從不同的背景中皈依。這種「身教」的善牧典範和「師徒」的關係,正是今天教育工作應當重視的要素。